龙文区洛滨村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
2018-08-07   作者:杨志慧 苏炳蔚   来源:闽南日报

乡间公路穿上“花裙子”,农村庭院披上“新衣裳”,河滨绿带、篱笆围墙、田园人家……这个小村依山傍水,富有“洛水之滨”之秀美,故名洛滨村。

洛滨村,位于漳州城东郊,龙文区郭坑镇,背靠五福山,九龙江北溪与龙津溪在此汇流。近年来,该村以“田园农家、洛水之滨”为主题,以美丽乡村规划、富美乡村创建规划为蓝本,以“拆清楚、扫干净、摆整齐、粉清楚”为引导,围绕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做文章”,致力打造一个具有水乡风情的生态宜居休闲旅游村落。

污水处理成景观

日前,洛滨村污水整治项目投入试运行,经过提标改造的一座处理设施旁,池塘里的荷花嫣然绽放,将夏日农村点缀得更加娇媚动人。污水处理流程变成生态化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休闲、赏荷。

“对于洛滨村西南部片区,我们在原有排水沟的基础上,根据地势及周边水系合理布置截流井,对合流污水进行截流,并通过新建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站。”洛滨村党总支书记郑宝兴说道,处理设施规模150t/d,处理工艺在原有“厌氧池+人工湿地”基础上提标改造为“格栅及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人工湿地”,出水水质为一级A。同时,利用原有右侧湿地打造自然生态净化渠,湿地出水经净化渠自然蒸发、净化后,出水水质也进一步保障提升。

“跟以往‘雨污合流式的自然汇集排放’方式相比,本次整治能更有效解决黑臭水体和内涝问题,改善村庄卫生环境及沿线水环境质量。”郑宝兴表示,洛滨也成为龙文首个水环境治理示范村。

廉政文化淳民风

美丽乡村,看“颜值”还看“气质”。

洛滨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村里宗祠、庙宇、楼堂遍布。其中,洛滨大庙是古漳州府最著名的北溪三大庙之一,这座明代建筑规模颇为宏大,庄严古朴,深受海内外乡亲和游客的景仰。另外,洛滨村还有建于明代的墓道碑和郑氏祠堂,建于元代的罗帕墓,建于南宋的陈氏瞻依堂等多处历史文化古迹。

为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充分发挥宗祠古厝的文化价值,洛滨村通过老人会等收集家风家训,深入挖掘郑和等历史人物的孝道、廉正的精神财富,让良好家风涵养廉政文化。

以“洛水之滨、饮水思源”的孝廉文化为村庄文化定位,目前,洛滨村建设有孝廉广场,主村道两旁变身孝廉文化宣传墙,并开展二十四孝图入宗祠等活动,传承好家规,涵养好家风。

“去年,我岳父去世的时候,移风易俗文明劝导队给我做思想工作,希望我能用简朴的追悼会代替大操大办,做全镇红白喜事移风易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开始我也很难接受,主要是担心被村民议论,现在看到村民不但没有说闲话,反而纷纷要求用追悼会的形式来为亲属办丧,我心里挺欣慰的。”洛滨村村民郑炳其回忆道,得益于廉政文化的熏陶,清风正气蔚然成风。

保护开发留乡愁

“看到这‘老厝’,感觉老时光、老味道又回来了。”每天傍晚,依偎在老榕树下,村民陈启峰颇为感慨。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在环境综合大整治的基础上,2017年来,洛滨村还进行裸房整治工作,在不改变房屋原有结构的同时,整治修葺破损墙壁,采取个性化外墙装饰,形成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

不仅老房子楼“穿衣戴帽”,绿化景观、路面整修等同时进行,洛滨村启动了古榕树堤岸景观工程、陈氏宗祠、洛滨大庙、“清莲池”、滋水楼周围环境一期整治提升等工程,特别把突出“留住乡村记忆”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呈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好意境。

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要做的不止如此。洛滨村还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在对滋水楼遗址的保护性清理平整后,挖掘旅游元素,以保护为前提,计划配套“兵营文化”的相关设施。

“滋水楼始建于何年、何人所建已无从考据,相传为明朝期间的总兵所建。”市住建局驻洛滨村第一书记蔡默超介绍,为防范土匪,一楼的四周,设计了十多个枪眼,现拟建成以“兵寨文化”为主题的怀古场所,周边配套兵营酒馆,军营游乐场,兵营驿站等,“不久的未来,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城里人勾起乡愁、留下快乐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