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推动新一轮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当前,宁化县从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育人环境、乡村风气等六个方面着手,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进一步提高文明县城创建质量和水平,提升群众获得感。
细化城市管理。实施街长、片长负责制,宁化县将城区主干道分5个街区,城区其他区域分5个片区,各片区联勤互动,确保大街小巷有人抓、有人管,做到无盲区、无死角。深入开展“每月一主题,每周一片区,每天一件事,每年一大步”活动,集中精力解决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改善市容秩。推进网格挂包和“门前三包”双管齐下,将城区划分为113个网格,由124个单位挂包,每月开展两次网格环境、秩序整治。同时,督促各单位抓好办公场所及产权门店“门前三包”日常管理,确保卫生整洁、秩序井然。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区道路建设,推进南大街、翠华西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建设,建成六座大桥,改造升级老城区路面,完善城区路网,缓解交通不畅,方便市民出行。完成新城区公园广场建设和老城区公园修缮改造,方便市民休闲活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农贸市场建设,缓解城区占道经营和无证摊点乱象,清理整治水果批发市场和中心农贸市场沿河占道棚户,规范市场管理,保障经营秩序。全面摸排、修缮盲道占用、无障碍设施、主次干道路面、照明设施、护栏、窨井盖板、消防栓损坏缺失等问题,确保各市政设施正常使用。
改善市容市貌。开展占道经营整治,清理各类“店外店”、乱堆乱放、临时搭盖、污水直排及其他“脏、乱、差”现象,规范沿街商业门店。加强流动摊点管理,设立主干道、主街区临时摊点区域,定点定时定位经营;开展背街小巷整治,加强日常清扫保洁,定期清理占道堆放杂物,修复破损路面、路灯、无盖板沟渠,确保环境干净整洁;开展居民小区整治,
对城区居民小区、居民楼院“垃圾乱丢乱倒、车辆乱停乱放、流动摊点乱摆乱占、小广告乱粘乱贴、衣服乱晾乱晒等乱象,集中开展整治,着力改善社区“脏乱差”现象;开展老城区立面改造,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横街、中环中路立面改造,有序推进中环北路改造进度,统一客家建筑风格,使沿街建筑整齐美观,提升城市形象。
打造文明交通。结合本地实际,宁化县交通局、闽运公司、公安交警大队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针对城市交通管理突出问题,整合管理职能,打出交通管理“组合拳”。大力开展交通秩序整治,整治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乱停乱放、不礼让行人、飙车、骑摩托车不带头盔等交通陋习,做到动态治理和静态治理双重到位,全力净化道路交通秩序。新增28辆新能源公交车,优化6条公交线路,形成基本覆盖了整个城区的公交线网,推进节能减排、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利用“随手拍”、“双微”等互动平台,定时曝光交通陋习。加强警媒协作,通过“一路平安”“翠城警视”电视栏目以及短信、宣传单、展板,大力宣传创城交通秩序整治措施,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培育市民文明出行意识。
提升育人环境。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把文明校园创建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围墙、楼道、走廊等空余空间,设置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特色景观、才艺展示厅等,因地制宜设置创建宣传栏、公益广告和遵德守礼提示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创建氛围。推进新校舍建设,落实硬件保障,新建滨江实验中学、江下小学、第三实验幼儿园等中小学校、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缓解就学压力。抓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强化网络、音像制品、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的专项治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场所的管理和活动开展,积极发挥校外阵地育人作用。宁化县通过校园培养学生、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会的形式,逐步形成了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教育网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培育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宁化县着重从人居环境抓起,从不良习俗管起,改善乡村面貌,提升精神风貌。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节点景观规划,农民休闲文化广场、文化墙、河堤绿化、道路硬化,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化粪池新建改建等项目建设,实施住房客家风格立面改造、危房改造,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常态化开展卫生环境整治,拆除户外乱搭盖、占道广告牌,清理乱堆放、小广告、“牛皮癣”,划定小摊点经营区域,规范集镇圩场经营秩序,增设垃圾桶,加强日常保洁,保障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发挥河长制作用,配备河道专管员,加强河道巡查管理,定期清理河道淤泥及垃圾,确保河畅、水清。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把移风易俗融入村规民约,大力整治大操大办“过漾”风,以厚养薄葬,勤俭办事为切入点,积极开展集中宣传和入户走访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干部入户宣传,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逐步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树婚丧嫁娶新风,在“破旧立新”中催开乡村文明花。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星级文明户评选、孝老敬亲模范选树活动,从群众身边推选一批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涵养孝悌和睦家风,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提高群众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营造文明和谐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