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 走出可持续“造血”扶贫之路
2018-08-27

2017年,东山县通过一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实现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80户1819人全部脱贫、8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其中,累计产业帮扶带动贫困户1500多人;扶贫小额信贷266户、发放金额1247万元;完成造福工程288户、危房改造242户……

今年来,东山县持续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夯实挂钩帮扶责任,落实“七大攻坚工程”,巩固扩大脱贫成果。特别是通过抓产业帮扶支撑、“项目+贫困村+贫困户”激活造血、帮带对症下药治贫扶贫等举措,推动一项项扶贫措施落地生根、一个个扶贫产业红红火火。

村企共建扩宽致富源

在贫困村脱贫攻坚上,东山县始终坚持因村施策,一村一品,通过村企结对、盘活资产、合作经营等,因地制宜走发展路子。贫困村前楼村通过提升改造村集体资源原盐埕废改的养殖池,实现村财年增收30多万元,带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33人,人年均增加收入3000元。2017年全村村财收入达318万元,有效推动贫困村转化和脱贫摘帽。

“中驰生态农庄不仅给我们村带来了活力,也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贫困户脱贫。”樟塘镇港西村党支部书记林庆武说,港西村曾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被列入县级贫困村。几年前,港西村外出经济能人林华彪返乡创业,把一片鲜为人知的荒山开发成如今东山乡村旅游的热点景区。在企业获得发展后,林华彪主动承接扶贫产业发展项目,以产业扶贫、铺位扶贫和劳务扶贫等3种方式,与港西村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合作或帮扶关系,采取贫困户土地流转租赁参与项目建设的方式(贫困村+贫困户+项目),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劳动平台,帮助贫困家庭稳步增加经济收入,巩固结对帮扶的贫困户稳定脱贫。如今,该项目每年带动港西村村财增收5万元以上,21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至2017年底全部实现脱贫。

港西村贫困户朱惜娥的丈夫去年病故,她独自抚养着二级重度残疾的女儿,生活艰辛,经济拮据。去年10月,港西村党支部得知情况后,及时跟中驰生态农庄沟通,介绍朱惜娥到山庄打工。“现在在农庄打工,一个月2000多元,家庭还照顾得到,我很满意。”朱惜娥说。

产业带动破解扶贫难

在贫困户脱贫帮扶上,东山始终坚持一户一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镇充分发挥3000亩白芦笋种植产业基地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成果,以‘忠辛种植家庭农场’为主体,将贫困户分散的土地流转入股,统一规划利用,着力开发以‘农家乐’为产业基础的新农村旅游,打造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前楼镇副镇长林彤说,目前已流转土地100亩,其中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每户每年可以3000元/亩的标准获得土地收益分红,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为提高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彻底摘掉“贫困帽”,真正帮助贫困农户“拔穷根”,前楼镇积极探索“1+4”产业扶贫新路子,制定一套产业扶贫整体规划;落实好一园(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一社(产业扶贫示范社)、一站(产业扶贫工作站)、一村(产业扶贫薄弱村)“四个一”载体。创新以“党建+”“基地+”“产业+”模式,重点围绕芦笋、青枣、莲雾、绿色蔬菜等,推动江滨蔬菜、圆发水果、忠辛种植、华桂水产养殖、帮辉生猪养殖5个产业扶贫工作站的创建提升,打造农业、海鲜休闲观光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贫困户增收致富,也带动了乡镇的发展,在全县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为解决贫困群众“技术”问题,前楼镇还建立了农民田间学校,在农技人员引导下互动探讨农技推广新模式。实施“干部当师傅”活动,以培育富民产业为切入点,着力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提高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目前工作站共举办技术培训10余期,培训人次达200人次。

前楼镇以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是东山大力实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截至7月底,全县共实施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40个,带动贫困人口1370人,实现增收129万多元。

“养鸡生蛋”普惠贫困户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长效解决“怎么帮”“怎么脱”的问题被摆上日程。东山通过加速推进扶贫资金整合优化,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使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

“2018年东山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方调研,在持续落实常规帮扶措施的同时,因地制宜,采取‘养鸡生蛋’模式,为长效脱贫上‘保险锁’。”东山县政府领导朱叶顺说。整合县镇村三级部分财政资金1800万元,投资入股东山县金海岸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投资收益回报按整合资金来源相应比例分配收入。县级收益主要用于患有重大疾病贫困户或遭受重大灾害贫困户的救助补助,镇级收益主要用于产业扶贫项目,村级收益主要用于贫困户慰问助学等。

“养鸡生蛋”工程的实施,将实现扶贫资金收益最大化,有力改善全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扶贫开发实效,确保全县7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长效脱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