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产业扶贫为山村发展蓄积动能
2018-09-11   来源:闽东日报

蓝天白云下,苍山抱翠,云雾缭绕,一条崭新的水泥路直通村内,路两旁,高空玻璃栈道、飞碟登月、空中滑索、丛林穿越等体验区,游人如织,嬉闹玩乐,欢笑声、惊呼声此起彼伏……初秋时节,沿着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进村公路一路前行,一步一景,美不胜收。游客在这里玩得尽兴,群众在家门口获得收益,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为昔日落末寂寥的小山村注入了“一池春水”,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热情与动力。

山高弯多路难行,是偏远山村的一个“通病”。苏家山村位于周宁县城东20余公里的大山中,曾经是深山密林,交通不便。“以前的苦日子,是土豆顿顿吃,根本咽不下去。”聊起过去的苏家山,村民苏惠平、苏石发等人直摇头,那时,村里还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村道,晴通雨阻,村民们出村进城都得花上好几个小时。

2016年,苏氏农业基地在苏家山村建起高空玻璃栈道,用于品茶观光,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却吸引了众多游客。然而,随之而来的道路拥堵、会车困难、无处停车等问题却成了乡村旅游的“绊脚石”,3.5米宽的村道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道路拓宽迫在眉睫。

苏家山的发展备受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并为之“把脉问诊开药方”。同年,苏家山村进村公路被列入首批县“四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投入1300多万元,按照三级路标准对进村的4.5公里道路进行改拓建。拓宽硬化、拉直路线、设置交通标牌、绿化提升,2017年通村公路完成升级改造,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路、产业路。当年,该村接待游客40万余人次,年营业收入400多万元。

“在苏氏企业务工,每个月赚2000多元,兼顾家庭和发展农业种植,还住进了新房。”2017年底脱贫的苏锦兴说,去年,种植水蜜桃资金不足,七步镇政府干部送来了2000多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像苏锦兴一样,在苏氏基地务工或入股的村民有8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3万多元。

近年来,周宁县将民生补短板作为脱贫摘帽的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公共服务配套,大力抓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为产业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短短几年间,从零起点到3000多亩的种植规模,笔者见证了纯池镇葡萄产业富民强村,荒山变“金山”的精彩演绎。

金秋时节,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挂满枝头。“葡萄即将成熟,我每天都要来园里察看葡萄长势,看看有没有虫害和裂果,一年的心血都在这里。”纯池镇豪阳村村民徐杨春说,按今年的行情,7亩葡萄估计有8万多元的收入。

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家徒四壁,收入微薄。2015年,徐杨春被列为国定贫困户,县、镇、村干部来到他家,鼓励他发展葡萄种植。“家庭困难,缺资金、少技术,怎么搞生产?”徐杨春感觉寸步难行。“大棚建设每亩补助5000元,一亩葡萄每年补助产业发展资金1000元,镇政府还开展技术培训……”听了村干部的讲解,他信心大增,当年,他筹集资金种植葡萄5亩。大棚补助、产业扶持、贷款帮扶,在各类产业帮扶资金叠加下,次年,徐杨春葡萄种植发展至7亩,实现脱贫摘帽。

近年来,周宁县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扶贫路径,因地制宜发展名茶、名果、花卉等特色产业,搭建“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平台,贫困户以入股分红、参与务工、自主创业等形式实现增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加大资金投入。2016年以来,累计使用上级产业扶贫资金967万元,县本级安排产业发展资金590万元;筹资1400万元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956万元,确保80%以上的贫困户依靠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五年来,该县累计减贫2651户10568人。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