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户掌握好“生涯密钥”
2018-09-17   来源:福建日报

本报全媒体 苏益纯

  自去年初以来,漳州市以每个贫困村至少实现“一村一业”、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一个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新型经营主体、每个贫困户至少培育一个产业发展项目为基本要求,在全市实施产业扶贫示范项目29个,累计投资4.46亿元,带动33个贫困村村集体增收436.18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955人增收3880万元,人均增收7830元。

  不过,在时发现一个现象:漳州的精准扶贫工作,虽然成效显著,但从个体来看,结果并不尽相同。一些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免费培训学习,精耕于某些领域,慢慢做成了行业香饽饽,不仅脱贫,还致富了。而一些贫困户,因为缺少对一个行业工种的长期积累,尽管收入提高了,但发展能力还是老样子。

  在长泰,贫困户郑银珠、占兴太夫妇二人均为袖珍人且患有软骨病,但夫妻俩一点也不气馁,他们根据自己的长远规划,在厦门同安一服装加工厂潜心学习了6年。而后,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夫妻俩回长泰成功创办了鑫鸿达服装加工厂,既实现脱贫致富,又带动其他村民务工创收。

  以往,职业规划是年轻人的专用“生涯密钥”。在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政策好仍需人努力,贫困户的职业规划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迫于生计,什么赚钱干什么,哪里需要去哪里。贫困户的这种工作方式短板特别明显,基于纯粹的生存目的,频繁地在不同行业和工种间流动,缺乏对某个行业或特定技能的长期的思考、学习和积累,更无法成为人才。

  2017年和2018年,漳州把脱贫攻坚纳入全市“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活动予以重点推动。对于扶贫干部来说,贫困户是脱贫的“主角”,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对贫困户来说,“职业规划”这个问题已经非常迫切。做好自身长线规划,是为了稳住脱贫效果,避免后期返贫。

  为此,漳州各级政府通过引进村级龙头企业,让企业和农户结成脱贫攻坚共同体。此外,他们还把贫困农户按照“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等“四因四缺分类法”细化分类,明确每户贫困户具体致贫原因。通过精准脱贫“三个一千”工程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工作,引导贫困户根据自身情况,加强职业技术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贫困户开始学习如何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降低发展风险的同时适度参与生产经营。一些贫困户则根据自身情况,与扶贫干部一起分析核心优势,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持续确定新目标、实现目标、调整目标。

  脱贫攻坚,就其内在本质而言,是要赋予这些陷入困境的人和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如今,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抑或是社会团体,为贫困户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贫困户只有做好自身规划,提升自我,才能抓住这些机会,抢占先机,在脱贫致富中成为佼佼者。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