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一管就僵,一放就乱”?背后的问题出在哪?
2018-09-19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

农村盖个房,需要17个部门审批;村民盖个章,要跑乡里好几次;环保督查要求清零禽类养殖场,到头来变成了建设“无鸡村”“无鸡镇”……一方面一些农村干部感到工作氛围过紧、变僵,纷纷呼吁为基层“松绑”;另一方面,在上级部门对村级管理较为松散的地区,村干部胡作非为的乱局,基层发生的微腐败案件,大部分也与上级部门监管失职有关。

乡村治理该“管”还是“放”?

“管”也不是,“放”也不是,乡村干部治理陷入两难境地。

“到了乡镇政府不知该上哪个办公室,不知该找哪个人。”有群众反映,一些村庄离乡镇政府较远,为盖一个村章,要往返几十公里。有时遇上乡镇管公章的人员不在办公室,还要多跑几次。

除了“村章乡管”“村财乡管”等“强代管”,上级的其他种种“强管理”都让村干部和村民无所适从。西北地区某村的村民吐槽:“本来是不让搞禽类养殖场,但上级政府抓得紧,一只鸡都不让养,现在我们村都听不到鸡叫声。”

同时,上面对村里的一些制度规定让村民很无奈。有网友表示,一事一议制度,百姓很想执行,但流程很繁琐:“这材料那材料,一个小工程都要设计、招投标、做决算,费用基本都花在前期和后期上,村集体根本负担不起。”“路该修的没修,公厕该建的没建……一事一议基本成了口号。”

一管就僵的问题,能否靠放权迎刃而解呢?一些地方的村民告诉,由于缺乏对村级垃圾处理的管理办法和细则,村里的垃圾往往是河边撂、路边扔、坡上堆,然后等着一场大雨过后,河水上涨,把垃圾冲走。

对此,当地村干部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镇上不牵头,不考核,没有充足资金支持,我们村集体经济又很薄弱,只能对这种乱倒垃圾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乡村自治,卡在哪儿?

简单粗暴的管理思维

在中发现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上级部门管束过多,容易给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泼冷水”,造成“一管就僵”。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对村级组织应当加强管理,建章立制,“放”则不利于村级组织有序运行。

长期从事“三农”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认为,村级出现“一管就僵,一放就乱”的不正常现象,根本在于我国乡村自治能力仍然匮乏,具体体现在简单粗暴的管理思维上。谢德体说,加强监管原本是为了让村级组织运行更加规范,放权“松绑”的出发点则是给农村增加更多活力,但实际操作中,工作做得不实,造成效果有限,老百姓的获得感缺失。

一些村干部反映,基层工作的“泛行政化”倾向对村里自治力提升有很大影响。大量工作在基层落实,各种事务、考核让他们疲于应付,工作趋于简单粗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村干部对于如何提升乡村自治能力存在本领恐慌。一名任职已有10年的村支书坦言,许多村干部还没有完全跟上新时代的节奏,导致村务治理能力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上级部门的过度依赖。

组织振兴关键靠做强支部

当前我国村级治理水平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仍不相适应,亟待进一步提升。

专家表示,现在村民委员会决策有“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比较健全,乡镇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监督和规范引导,做大做强村级组织提升自治能力和民主程度,而不是把公章、村财政等作为农村治理的“牛鼻子”。

谢德体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升村级治理能力首先要靠组织振兴作保障,只有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能力强了,提升村级治理水平才不是一句空话。谢德体建议加大引入本土人才的力度,创造机会让更多能人拥有施展抱负的空间。

提升乡村自治力,还需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给真正能干事、愿干事的干部营造更加宽松的工作环境。党的十九大代表、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党委书记熊尚兵说:“现在有些干部上级给项目也不敢接,怕做错事受处分。我们倡导担当精神,不能让真正愿意干事的好干部蒙冤受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专家建议,村民自治要有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作保障,在村级组织去“行政化”方面发力,让基层自治组织回归群众性和自治性。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