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一周年百姓说变化:清掉了黑水臭气,转出了绿水青山
2018-10-1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福州10月18日电(王成)“每天早上七八点钟给猪喂食的时候,沿着南坪溪一路下来,两旁的猪叫声震天响,像这样隔着两三米说话都听不见,你说这里养了多少猪?”回想起南坪溪畔盛极一时的“养猪热”,福建南平延平区曾厝村村民曾禹尧感慨颇深,“我1993年开始养猪,年出栏生猪头数最多时好几万头,是村里的大户。”

  流贯曾厝村的南坪溪水带着猪粪、猪尿蜿蜒而下,最终汇入南平市区的水源地长万水库,当地人戏言“乡下人喝肉汤,城里人喝尿汤”。不少市、区干部皱着眉头回忆,“下乡来到曾厝,车窗都不敢摇下来。在路边站上三五分钟,后背上黑压压一大片苍蝇。”

  2017年,延平区打响集中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攻坚战”,曾厝村干部第一个就“攻坚”曾禹尧。“猪圈哪能说拆就拆,我说什么也不同意。”曾禹尧坦言,由于当地空气、水源污染严重,猪崽成活率近年来逐年走低,“养猪这行业赚一年亏两年,我顾虑的是真把猪圈拆了,靠什么生活?”

  延平区全力“清猪”的同时,也把转产转业想在了前头,镇村干部为此跟曾禹尧多次沟通后,拟定了栽培食用菌的方案。“政策规定猪圈全部要拆除,曾禹尧有一栋四层楼高的养猪建筑,他想留着以后生产食用菌,我们研究之后决定先不拆。”延平区委书记何明星说。

  曾禹尧在村里带头拆了自家的猪圈,村里100多户养猪村民也陆续拆了猪圈。没几天工夫,曾禹尧又跑到浙江庆元、宁德古田调研食用菌栽培技术和市场前景。他说:“调研回来我心里有底了,横下心要大干一场。”

  曾禹尧盖食用菌大棚的速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盖猪圈,短短数月,29个大棚就连成一片。“我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吸引了104户村民参股,八成以上以前都是养猪户,他们平时是股东,忙时当工人。”曾禹尧介绍,“这些大棚投入约2000万元,一亩造价8万元,省里、区里各补贴25%。”

  在现场看到,原先的猪圈改成了香菇生产加工车间,来自宁德屏南县的熟练工人正在封装菌筒,菌筒经加热后立即运往百米之外的菇棚,并在钢架上依次码好。曾禹尧捧起一只透热的菌筒轻轻拍打:“现在是生产季,香菇的生长期大约三个月,到12月就开始进入市场。”

  村民曾禹麟2017年下半年在合作社参股10万元,年底就尝到了甜头。“去年分红2万多元,一分钱没拿又全投进去。去年合作社生产香菇80万筒,今年计划生产150万筒。”曾禹麟喜笑颜开。

  如今,漫步南坪溪畔,水流浅浅近看清澈见底,山林葱葱但闻草木清香。村民们感慨道:“清猪清掉了黑水臭气,转产转出了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