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脱贫,我们共奋斗
2018-10-19   作者:黄如飞 苏益纯   来源:福建日报

  编者按: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本报今日推出“咬定目标加油干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专栏,报道各地各部门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鼓劲加油,敬请关注。

    共商扶贫计

    近日,走访云霄县。和平乡坎顶村村民黄德林一见到,就带往自家的青枣地走:“有了这些致富果,我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苦日子熬到头了。”

    以前,黄德林身心都苦:妻子病重,一场心脏搭桥手术花光了全家所有积蓄;两个孩子都还年幼,学杂费都凑不齐;黄德林自己又上了年纪,连工作都找不到。“日子比黄连苦啊,恨不得天天宿醉,就算你说我是懒汉,也不在乎。”黄德林无奈地说。

    彼时,县、乡、村三级多方衔接,县财政局工作人员陈美贞挂钩黄德林这一贫困户。“通过跟老黄多次共商,我们一致认为,家业与就业是其脱贫的关键。”陈美贞说。

    陈美贞为黄德林在莆坎顶创意农园的大棚果蔬区找到一份工作,并联系县里相关部门,为其争取补助金。黄德林还在自家的八分地里种植了几十株青枣树,如今,每年仅青枣销售纯利润就有上万元。“现在,大女儿已毕业参加工作,儿子今年也考上大学了,担子轻多了。”

    云霄县通过建立干群共商、干部共商、社会共商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直接把产业、家业、就业、学业、保业“五业并举”对准贫困户。针对贫困户自主种养,一些基层干部还列出水产养殖、牛羊养殖、蔬菜种植、药材种植等贫困户自主经营奖补项目明细菜单,与贫困户一起“见单点菜”,共商脱贫计划。

    共识增动力

    如今,谈起脱贫出路,云霄县下河乡石屏村村支书江树金已成竹在胸:“一定要和贫困户建立长远共识,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培训学习,将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价值。”

    然而,他之前也曾充满困惑,“石屏村地势平坦,土质松软,发展大棚蔬菜是最实际的产业扶贫之路。然而,怎么干,干成什么样,我们心里并没底”。

    为此,他们特意邀请县农业局技术专家,召集村民代表进行商议。最终,大伙对石屏村产业扶贫发展规划达成共识,对产业布局、产业规模、目标效益、措施保障都作了明确,成立了旺江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多种形式加入合作社,靠租金、分红和工资增收。

    5年来,该合作社共投资230多万元,建立现代农业基地120多亩,以“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形式把贫困户聚起来,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贫困户收入节节攀升。

    “我以自家的菜地入股,还在合作社打工,分红加工资,每月能有3400元左右的收入。下一步,我准备用这两年攒下的钱承包土地,发展大棚种植。”昔日贫困户江文生,逐步踏上致富路。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黄耀明认为,云霄县通过加强沟通、深化互动等方式,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帮扶者与贫困对象之间达成脱贫的目标共识、计划共识、方案共识。“这种共识,成为扶贫内生动力。”

    共管扶贫事

    “杨桃收成如何?”“前几天申请的那笔生产资金到位了吗?”近日,在云霄县下河乡和丰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内,乡纪委书记方灿毅、云霄县微公益协会义工与贫困户们围坐一处唠家常。

    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下河乡大力发展壮大杨桃产业,带动13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精准扶贫不是‘一锤子’工作,而是接受反馈,对扶贫对象、扶贫内容和手段不断校正的过程。我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村民调整扶贫工作,共管扶贫事,让脱贫的效果可持续。”方灿毅告诉,云霄县微公益协会等14支扶贫志愿队通过调查、对接,锁定特困户名单,拟定救助方案。

    而县纪委干部们也担任起“护果工”这一角色,对扶贫专项资金和扶贫公共事务严审计。该县实行村务公开常新制度,及时公开扶贫领域的一些重大事项、重大支出,让群众知晓扶贫政策和资金流向的真实情况,参与到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当中来。

    此外,云霄县纪检、审计和资金安排部门之间还建立共同监管制度,完善扶贫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常态化、全流程监管。与此同时,通过学习交流会、媒体宣传等渠道,相关部门共享扶贫信息、扶贫举措、脱贫经验,共同促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