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引“活水”振兴小乡村 德化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2018-10-22   作者:林婉清 林婉瑜   来源:泉州网

原先蜿蜒、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破旧的小学教学楼摇身一变,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多元的崭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破败不堪的旱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五颜六色的花朵,争相斗艳……德化山村的这些变化发展,得益于省市县派驻干部的不懈努力。

2016年11月,来自省市县的68名干部,派驻到德化县的54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村走上脱贫致富路。据了解,驻村工作以来,全县54个驻点村共筹措各类资金2.74亿元,谋划生成项目258个,完成水泥路硬化43公里,完成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171个。

    旧小学教学楼改造后焕然一新,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刘友水 供图)

    旧小学教学楼改造后焕然一新,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刘友水 供图)

拓宽渠道

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南埕镇西山村挂职驻村干部刘友水是68名干部的其中一员。刘友水介绍,西山村这个挂职村全村368户,人口1279人,常住人口却只有220人,而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就有198人。2015年,西山村的村财年收入仅为1.4万元的生态公益林管护费。2016年,西山村有低保人口8户10人,五保户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37人,是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村、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可以说,这个村“什么都没有”。刘友水到任后便撸起袖子扎实干,带领村两委协调争取了500多万元资金,实施多个项目,让昔日的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刘友水积极联系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工作进度,使西山村率先在全镇完成2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2016年12月正式建成并网发电,年可增加村财政收入2万—3万元;现在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已扩大到50千瓦,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小额贴息的方式入股兜底帮扶,使每个贫困户年增收入2000—3000元。

西山村是传统农业村,刘友水组织村两委研究讨论,决定充分发挥它的种植优势,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帮扶模式,成立德化县南埕龙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及转移就业。鼓励贫困户种植“中浙优8号”优质大米200亩,年产达20万斤;扶持多户年存栏数达50头以上的黑羊养殖专业户;扶持壮大炉白角落双全休闲农业观光园,种植花菜、包菜等无公害蔬菜,引导发展现代农业。

 此外,刘友水还充分挖掘、利用林地资源,管护生态公益林6500亩,对未成林地和疏林地实行全面封禁和抚育,改造毛竹林丰产示范片100亩、丰产油茶林基地150亩,年增村财3万元。如今,西山村的村财政收入已从每年1.4万元增加到10多万元,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实现每年人均增收4500多元,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刘友水认为,扶贫攻坚,文化扶贫也是至关重要。为此,刘友水积极协调,让西山村与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德化县分公司签署协议,全村一次性投入近30万元,一次性建设,在全村铺设有线网络,实现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村民只需承担15元的月租费,即可实时接收、了解外界资讯。

从小做起

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在刘友水看来,村里发展经济是首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改变村容村貌也是他的目标之一。为有效改善村民人居出行条件,刘友水主动联系财政、交通、农业等相关部门,申报项目,积极协调,筹集了200多万元资金,实现了村里5.71公里道路水泥硬化,4公里村主干道的改造拓宽,并投入18万元安装村中心角落路灯90盏,照亮了村民的出行之路。此外,刘友水争取到20多万元资金,将废置的小学改造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日间照料室”“棋牌室”“公共食堂”,发动乡贤,成立“关爱老人活动基金”,专用于慰问和帮扶老人。

一件事办完,另一件事又挂上心头。路通了,灯亮了,村民娱乐生活丰富了。刘友水就想着怎么让有着青山绿水的西山村焕发新机。他带队组织村两委到永春县大羽村等地学习吸取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回来后,就制定了详细的环境整治计划,对村容村貌开展全面专项环境整治。投入项目资金98万元,建设村中心休闲景观园,种植20多种3000多棵树苗;修筑4公里竹篱笆墙,整治排水排污沟渠2公里,打造5公里长的观赏林木绿化带;在沿村中心主干线公路周边建设12个垃圾堆放池,安放42个堆放垃圾干湿两用垃圾桶,并购置垃圾运送车定期收集、运送;拆除旱厕45座,拆除违建乱搭的草寮、草棚、禽舍、柴房等60座,种上炮仗花、丁香花等观赏花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谈到下阶段工作,刘友水表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接下来,他将着力开展旧村复垦、土地开发、乡村环境整治等项目;巩固精准扶贫成效,通过能人引领、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转移就业等措施,力保贫困户不再返贫;推动移风易俗试点工作……一项又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林婉清 林婉瑜)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