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福在地里查看蔬菜。张柏光 摄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促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是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连城县通过资金补助、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加入和产业带动等政策举措,让贫困户有了就业的渠道和增收的途径,自主走向脱贫的道路。
资金补助贫困户创业有了保障
深冬时分,在连城县莲峰镇朱坊村的福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一筐筐刚采摘下来的花菜正装车外运销售,一旁,合作社的负责人邓兴福在结算货款,现场一片繁忙。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忙碌的邓兴福,是省定标准贫困户。2015年,邓兴福租种了20多亩蔬菜,却因当年的“7·22”洪灾将蔬菜基地毁于一旦,自家居住的房屋也因灾倒塌。正当邓兴福发愁之时,得知情况的连城县人社、农业等部门及时为他办理场租补助和3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帮助他继续流转承包村里的30亩土地种植稻谷和蔬菜,今年,他将种植面积增至50亩。面对好转的生活,邓兴福说,是县里精准就业扶贫让他有了现在的蔬菜基地,“家里有了收入来源,房子也在建了,感觉很快就可以脱贫了”。
充当贫困户就业“及时雨”,不仅在灾后救助上,也在创业上。连城县人社局以户为单位,按照“户贷户用户还”原则,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及第二、三产业。连城文亨镇李屋村的黄仁通无父无母,家里有个低智商的弟弟,连城县人社局为其办理了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让其创办养鸡场,他还被确定为激励性扶贫项目带头人。
想要创业,贫困户最需要的是资金。连城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创业租用场地的,可享受最长2年、不超过租金50%、每年最高3000元的创业资助。去年以来,该局已为24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发放补贴近7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总计6748.37万元,帮扶贫困户2226户。
技能培训贫困户有了一技之长
林益生,是莒溪镇壁州村的一名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在餐饮行业打工,但苦于没有厨师证,就业处处受限。连城县人社局得知后,马上安排他参加相关培训并获取了证书。如今,林益生在朋口镇开了一家小型餐馆,还享受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3000元。“有了这项技能,走到哪里都不怕没有工作,现在小餐馆经营情况不错,日子好过多了。”林益生感慨地说。
像林益生一样的,在连城还有1000多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给予补助,怎么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和谋生技能,才是关键。作为承担就业技能培训和小额贴息贷款的管理部门,近几年来,连城县人社局举办了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技能培训,先后为1508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其中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63人,发放培训补贴3.15万元,鉴定补贴近万元。
培训助力脱贫的例子在连城还有很多:文亨镇借助培训平台,为南坑、富塘等8个村的1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举办绿壳蛋鸡养殖技术培训班,免费发放4530只鸡苗,预计每户可增收1000多元;新泉镇为220户贫困户举办“特种红土鸡养殖”项目培训会,对贫困户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等技术进行授课……
“通过技能培训,给贫困户谋生的本领,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精准扶贫。”连城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邓兴福在地里查看蔬菜。张柏光 摄
产业带动贫困户有了就业门路
“扶持一个产业,带动一拨人脱贫”,这是连城县在精准就业扶贫中探索出的一条新路。
连城盛产地瓜,地瓜加工产业发展迅猛。作为连城地瓜的主产区,近年来,揭乐乡与4家企业合作共建,引导全乡7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19人参与到激励性产业扶贫中,共种植地瓜205.6亩。种植方面,承办企业统一采购甘薯苗、肥料,由企业统一或贫困户自行流转土地进行种植,产生的本金由企业垫付,收获的地瓜则由承办企业按市场价统一回收。在收入上,企业扣除成本后,其他收入归贫困户所有,可帮助贫困户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据悉,目前,连城县共有80多个龙头企业分别与1680多户贫困户开展激励性扶贫项目协作,有1140多人在企业实现了就业,让这些人真正通过就业脱贫。
福农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上述集中性就业扶贫的企业。“公司+农户”,是该公司建立的一个扶贫模式,先后与50多个贫困家庭签订地瓜种植保护性收购协议,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病害防治等服务,使50多户贫困家庭年增收2万元以上。
对于其他贫困劳动力,福农公司也积极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将招工年龄放宽至男性50岁、女性45周岁,先后吸纳了28名贫困户就业,使他们年增收3万多元。
一系列的就业扶贫举措,让贫困户真正有了脱贫的“法宝”,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来源。
手记
让就业劳动产生脱贫内动力
就业,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今,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开展,以就业为依托,让贫困户有补助的同时,也有技能、有想法、有门路,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
连城就业扶贫的做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鼓励贫困户创业,通过资金补助,解决后顾之忧;“授人以渔”,通过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掌握技术,有了安身立家之本;依靠当地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通过劳动参与其中,并发动企业对接贫困户,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就业扶贫布局,才能将扶贫“扶”到实处。
就业扶贫,实际上是将扶贫工作从“输血”变成“造血”的重要途径。物质的提供,只能从表面短暂地扶贫,而就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状态和发展,通过外界的帮扶和自身的劳动努力,产生脱贫的内生动力,这也是从根本上杜绝返贫的可能性。( 黄筱菁 黄水林 张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