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里,春花灿烂。在连城县文亨镇福坑村,“90后”养蜂人邓权隆穿梭在一个个的蜂箱旁,忙碌个不停。这名勤劳的小伙子,左手有残疾,在养蜂之前,他几乎无稳定工作和收入。
残疾人是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可忽略的群体。在连城,残疾人人数约有13500名,去年有2583名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为了让残疾人能够脱贫致富,连城因地制宜,发展蜜蜂养殖业,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让残疾人能够靠“蜂”飞离贫困,用“蜜”酿就新生活。
因地制宜找准项目
邓权隆的养蜂场,在文亨镇的一处山里。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岸绿意葱茏。一个个长方体的水泥箱子沿着溪水边,散布在野花中。
邓权隆搬开蜂箱上的盖子,熟练地拿起巢框查看。“如果没有县里的培训,我不敢养这么多蜜蜂,可能现在还在为自己能做什么发愁。”他说。
让他从愁于生计转为养蜂能手的,是2017年5月连城县残联主办的养蜂培训。
选择蜜蜂养殖作为残疾人扶贫的项目,并非头脑一热的决定。连城县残联理事长江雪德多年来从事残疾人帮扶工作,他很清楚,当地的残疾人大多在农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行动不便、就业能力差、经济较为困难。如何找准适合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路径,把单纯的帮扶“输血”变为自身可持续的“造血”,是一直围绕在江雪德和同事们心里的一大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做过很多的尝试,比如对他们进行果树种植、烹饪、电商等培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靠这个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残疾人不多。”江雪德说。
扶贫关键在“准”字,残疾人扶贫更要做到“精准”。此后,连城县残联多次召开专题研究。“连城是个林业大县,山高林密,蜜源十分丰富。而且蜜蜂养殖劳动强度小,投资少效益高,比较适合残疾人从事。”江雪德说。
一番研究和计划之后,蜜蜂养殖成为残联帮扶残疾人贫困户的重点。
“领进门”还要“送一程”
养蜂是个技术活,残疾人要想养殖蜜蜂,必然要有师傅把他们“领进门”。连城县残联找到当地养蜂协会,通过与协会专家进行反复磋商,最终确定了残疾人养蜂技术培训方案。经过报名,31人率先成为培训班的学员。
学员到位了,“教什么、怎么教”摆在了养蜂协会老师傅们的面前。“这些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之前养过蜜蜂,有的根本没接触过,所以我们从蜂种、蜜蜂习性、蜂群组成等最基础的知识讲起。”连城县养蜂协会会长谢文龙说。谢文龙今年77岁,养蜂已有30多年,作为经验颇丰的老养蜂人,他明白理论灌输重要,但实践操作更为关键。在培训中,协会的师傅们还在文亨镇罗地盘、寨角、南坂等蜂场内现场讲授蜂场选址、蜂王培育、病害预防、蜂群繁殖等内容,实地教学,高效直观。
“学员们对养蜂非常有热情,培训的时候有问答环节,他们一直不停地问我们问题。”谢文龙说。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带着技术和信心而归,开始了蜜蜂养殖之路。系统掌握了技术的邓权隆,在一处山林里先养了40箱蜜蜂;朋口镇良增村的杨清富开始在村后山养蜂50多箱;连峰镇的谢刚养了40箱蜜蜂……一场培训,激发了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对未来的期待。
“这个蜂繁殖得很好,出来后全是青壮年蜂啊。”3月中旬,正值蜜蜂的繁殖期,谢文龙再次来到邓权隆的养蜂场,帮他查看蜜蜂繁殖的情况。在仔细观察后,谢文龙发现了问题。“一窝不能有两个蜂王,这里有两个蜂王,得把其中一个调开。”谢文龙嘱咐道。
培训结束后,连城县残联和养蜂协会的任务并没有就此结束。为了让残疾人走稳、拓宽养蜂致富路子,连城县残联和养蜂协会对培训后的残疾人养蜂户进行技术指导和一定的资金扶持。“协会在各乡镇设有理事,他们包片指导和帮扶所在区域的残疾人养蜂户。还建了两个微信群,养蜂户有不懂的在群里询问,马上会有经验丰富的蜂农及时解答。”谢文龙说。
让更多残疾人脱贫致富
“经过培训学到了技术,老师傅们经常来手把手教我,现在底气足了,敢做敢想了。”邓权隆笑着说。
为了更好地保证蜜源,他还自己琢磨,在蜂箱附近种植了大片的紫云英。去年,他投了1万元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养殖数量从一开始的40箱增长为如今的140箱。
县养蜂协会也看到了他的努力。谢文龙说,接下来计划在邓权隆的养殖地建立养蜂示范区。
在宣和乡洋贝村,56岁的巫生华拖着不麻利的腿,兴冲冲地带着上屋后的小山坡,去看他养的蜜蜂。和邓权隆不同,因为腿脚不方便,巫生华采用的方式是在房前屋后养殖蜜蜂,方便作业和查看。
巫生华患有髋关节坏死,妻子患有言语残疾,一家人生活贫困,无收入来源。2017年5月,当得知县里办养蜂培训后,他立马报了名。
如今,巫生华养了60箱蜜蜂,一年能收入2万余元,这让他看到了生活的盼头。“下一步,我打算在路旁搞个养蜂基地,供游客参观体验。”说到未来的养蜂计划,巫生华的声音明显提高了,脸上满是希望。
“为了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到养蜂脱贫致富的行列中来,我们将在4月再举办一期残疾人养蜂技术培训,同时着手研究制定扶持残疾人养蜂补助办法,让残疾人养蜂脱贫既有技术支撑又有资金扶持。”江雪德说。( 黄筱菁 黄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