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从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获悉,近年来,漳州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实施精准扶贫分类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等多举措助推民族乡村发展。2018年,全市3个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6.41亿元,比增7.5%,财政总收入1.64亿元,比增116.9%,民族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比增10.6%。全市民族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2元,比增8.8%。全市少数民族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1051人,脱贫率达到100%。
据悉,漳州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48个少数民族成份,有3个民族乡、33个民族村、3个畲族作业区,少数民族人口7.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7%。漳州是南方畲族和福建畲族重要祖居地及台湾畲族的重要祖籍地,全市畲族人口5.03万人,居全省第二位。漳州也是大陆高山族人口最多最聚居的地区,全市有高山族124户387人。
强化党建引领挂钩帮扶 实施精准扶贫分类指导
近五年来,漳州33个市直单位共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华安县官畲村党支部以“三联创”引领村民奔小康,即党支部联系党员创优、党员联合村民创业、党群联动文化创美,2016年官畲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官畲村由此蝶变为远近闻名的铁观音茶叶专业村、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实施精准扶贫方面。产业帮扶:少数民族精准扶贫村漳浦县赤岭畲族乡土塔畲族村、湖西畲族乡后洞畲族村、平和县山格镇土田畲族村每年安排不少于10万元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蜜柚、柑桔等增收项目;住房帮扶:对于自建或购买住房的少数民族单人户或多人户分别给予10000元、15000元叠加补助;引导宗教慈善助推精准帮扶:积极引导宗教界开展慈善资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活动,筹集慈善资金近80万元,资助63户困难少数民族贫困户和128名贫困学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漳州市级以上财政和挂钩帮扶单位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扶持民族乡村发展。市财政预算从2015年起在原有民族经费3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专项补助经费230万元。龙海、漳浦等县(市、区)财政预算按少数民族人口数人均不少于30元相应安排了少数民族发展补助款。市直各挂钩帮扶单位每年投入民族村的帮扶资金不少于8万元。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完成投资20亿元,长18公里宽50米漳州沿海大通道(隆教段)全线贯通。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投入2250万元,进行卫生院综合楼、污水处理和生态水系等项目建设。长泰县坂里乡高层村投资1160万元完成河道小流域整治和道路拓宽改造。
加快特色村寨建设。芗城区茶铺村、漳浦县湖西畲族乡“蓝廷珍府第”实施第三批华安县高安镇坪水畲族村、长泰县高层畲族自然村特色村寨建设,努力打造为融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畲族乡村。
发挥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发挥地处厦门湾南岸,境内有古火山、白塘湾等独特山海资源优势,引进福建泰禾集团,致力于建设国家级火山地质地貌科研教育基地和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地质公园。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18亿元,白塘湾国际旅游度假城已建成投用。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先后投入3500万元完成了畲寨山门、特色民居改造、畲寨文化长廊及畲族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该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福建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及漳州市十大最美旅游乡村,成为华安县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融合历史文化资源。漳浦县湖西、赤岭畲族乡发挥“五里三城”、畲族祖地蓝氏宗祠“种玉堂”文化优势,发展观光旅游,传承畲族历史,助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
改造传统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芗城区浦南镇宏道畲族村、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杨美村利用传统乌叶、兰竹荔枝,引进嫁接“蜜丁香”“玉荷包”“琼A4”等一批晚熟荔枝优良品种2000多亩,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全市民族乡村共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5家,合作社成员达1695户。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闽隆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3000多亩基地种植果蔬,配备冷藏库,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转移2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33个民族村“一村一品”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培育了龙海市“闽隆蔬菜”、漳浦县“蜜丁香”、诏安县“八仙功夫红茶”、华安县“畲寨铁观音”等17个畲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