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德,福建中医药大学派驻政和县镇前镇洋厝村的驻村干部。当学校党委决定选派他去驻村任职时,他是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忐忑的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校门,大学毕业就一直在学校工作,对农村情况既熟悉又陌生,一切还得从头开始。但他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驻村一年多来,洋厝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深入学习调研 摸清村情民情
驻村后,许金德走村入户,用脚步去丈量民情,用心灵去倾听民声,他的足迹遍布村里的各个脚落。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交谈,了解农业生产情况;来到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重病户家中,了解他们的困难事、烦心事、期盼事;找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能人乡贤谈心交流,听取他们对洋厝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一一用笔记本记录下来。驻村三个多月时,他就能对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他结合群众所需所盼、村风民情,理清乡村发展思路,和村两委研究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和脱贫计划。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洋厝村的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
召开乡亲茶话会
加强组织建设 筑牢战斗堡垒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驻村后,许金德同志深知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他从学习教育、人才队伍、组织阵地、规章制度等基础性工作入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结合村情提出“12345”党建工作思路。即通过“党建带群建,群建壮党建” 不断提升党建工作内涵:壮大“一”个核心,即壮大村党支部,提升其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两”个组织,即依托村委会和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依托村委会不断推进村庄的自治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促进村财增收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建强“三”支队伍,即建强妇联、老年协会、乡贤等三支队伍。村内大部分年轻人均外出打工或经商,为典型的“孤、老、妇、幼”留守村。妇女、老同志、在外乡贤是乡村发展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必须建强这三支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搭好“四”个平台,即搭好党员之家、妇女之家、老人幸福院、乡贤微信群等四个平台。通过搭建好这四个平台,为党员、老年人、妇女、乡贤等不同群体间沟通交流、建言献策、休闲娱乐等提供空间和场所。做好“五”项评比,即做好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乡贤、最美村干部(含党员)等五项评比活动。通过评比,调动不同群体为乡村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营造全村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二是开展党员亮身份和授星活动。针对党员队伍软弱涣散、党员思想观念落后、组织生活不能正常开展等现象,许金德提出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党员亮身份和授星活动。即“三亮”:一是亮底气 ,党员人人戴党徽、党员家庭户门口挂牌,同时通过面授课程、微信平台等方式加强对党员培训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强化党员身份意识。二是亮形象,根据党员的日常表现,评选出党员示范户,并在每年的“七一”建党纪念日进行表彰授牌,党员示范户可以在信用社获得免息的信贷扶持。三是亮奉献:每个党员都要进行公开承诺,并把承诺公开让群众监督,不断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结合“三亮”的情况和党员日常的实际表现,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考评并授予相应的红星,年终进行一次总的考核,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党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是顺利完成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为优化班子结构,提升村“两委”战斗力,许金德同志动员两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加入村委会,村“两委”干部的平均年龄从上届的55岁降到38岁。
四是强化组织阵地建设,实施村级活动场所提升工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星级党员考评办法、村两委绩效考核办法等;重新疏理各岗位工作职责并上墙;严格执行村两委轮流值班制度,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产业发展 壮大集体经济
原来的洋厝村为“三无村”,既无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无稳定增收的产业和自主经营性收入。村财如何增收?村干部们各有各的想法。为统一思想,许金德带领村干部到多地学习考察,在调研了多个项目后,村干部结合本村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迅速选准产业,由村集体牵头种植覆盆子100多亩,种植羊肚菌5亩。并在此基础上申请成立了由村集体主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务工等渠道增加收入,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和村财增收注入一股强心剂。
驻村的各项工作,离不开派出单位的真帮实扶。在产业发展方面,学校团委和药学院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对该覆盆子种植项目进行精心策划,参加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金奖。药学院老师多次到覆盆子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还积极协调大型药企对接覆盆子种植的管理、销售事宜,解决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目前,该产业已初步开成了“大学生创业+药企+合作社+贫困户(一般农户)”的管理模式。
校领导到村指导驻村帮扶工作,并看望驻村干部
实施精准扶贫 奋力脱贫攻坚
洋厝村是省级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6户74人,贫困人口多,这些困难群众是许金德心中最大的牵挂。驻村以来,他坚持贫困户走访全覆盖,摸清贫困户的底子;定期组织召开扶贫政策宣讲会,向贫困户集中解答各类扶贫政策;针对不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对接产业项目和扶贫政策,做到因户施策,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此外,他还先后为贫困户争取慰问资金和物资总值近10万多元,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学校也十分重视驻村帮扶工作,校领导多次到村调研、慰问贫困户。通过全方位的精准帮扶,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截止到2018年年底,洋厝村退出贫困村,所有贫困户已脱贫。
整治村庄环境 促进乡风文明
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针对陈年垃圾成堆、鸡鸭粪便随处可见、污水任意排放等现象,许金德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让全体村民形成统一认识;多措并举让村民自觉主动圈养鸡鸭鹅等禽畜;定期带领组织党员干部、妇女志愿者打扫环境卫生,组织全体村民参与消灭垃圾攻坚战;设置卫生监督员,制定卫生公约,加强对卫生保洁工作的监督管理;引导村民开展旱厕改造,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管网改造,今年洋厝村完成旱厕改造的户数达到98%。目前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此外,他和村两委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优秀乡土文化,制定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禁毒禁赌等活动,倡导文明风尚。
改善基础设施 提升服务水平
经过走访调研,许金德发现,基础设施的落后现状,已成为洋厝村发展的短板,严重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村内多个路段未硬化,路面狭窄,且未安装护栏和有路灯,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经常发生小孩掉进河里和沟里的现象;村民饮用水多取自山泉水,雨天就浑浊不堪,且经常缺水;村部年久失修,到处堆放着杂物,党建工作没有像样的阵地;群众没有任何的休闲场所,活动设施严重短缺……
面对这些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多次现场调研、开会研究,并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在学校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筹资200多万元。在村庄主干道安装了25盏太阳能路灯;拓宽并硬化近1公里的村组道路;修建了道路、桥梁及河岸护栏;建设日供水120吨的饮用水工程;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修建了村民健身广场、村民活动中心、文化站、卫生室、公厕等;对村部进行重新装修改造。一条条道路通畅明亮了,村民能喝上安全的饮用水了,老人、小孩、妇女有地方休闲娱乐了,村干部也有办公场所了,干部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开展送医活动 弥补医疗短板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这是许金德开展健康扶贫的宗旨。他与学校沟通对接,充分发挥学校的医疗资源优势,定期在驻点镇村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让患者在村里就能享受到和省城一样的医疗服务。现已举办6场义诊活动,共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同时,他还邀请学校老师为基层医务工作者进行免费培训,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诊疗水平。通过现场诊疗、交流,进一步增强群众们的卫生保健意识,也增强了贫困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
校团委组织专家义诊活动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许金德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继续团结带领洋厝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走在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