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过去几年,泉州扶贫工作步履坚实、成效显著:截至去年年底,全市62658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含国定、省定、市定)收入达脱贫线以上,181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泉州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十大模式”,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贫困村“零返贫”。
模式一
“五重保障” 减轻贫困户医疗负担
逐步消除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路上爬坡过坎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泉州通过先诊疗后付费、出台医保扶贫补充补助政策等举措,切实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负担,使大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在实施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的基础上,泉州再加一层保险,在全省率先实施“精准扶贫医保补充补助”,将医疗保障从“四重”提高到“五重”。
此外,泉州还建立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保障,市财政安排了313.29万元,为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贫困人口就医个人自费超1000元以上部分由保险公司按照50%比例给予报销,最高限额可报销6万元。
模式二
“五个到户”促进帮扶举措落户见效
近年来,泉州把保障稳定脱贫、提高脱贫质量放在脱贫攻坚工作的首位,深化实施生产扶贫到户、建房补贴到户、医疗援助到户、就业引导到户、就学补助到户的“五个到户”措施,巩固提升全市脱贫成效,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在德化县上涌镇西溪村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卢善伏家中,看到,老旧的木屋不见了往日的破败影子,取而代之的是雪白的墙面、灰色的瓦片,整洁的庭院。“这都得益于上涌镇‘减负式’扶贫模式带来的实惠。”卢善伏说。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上涌镇推行“五个到户”扶贫模式,以点对点精准到户推进脱贫攻坚。
模式三
“三百工程”落实帮扶资金2亿多元
泉州充分发挥泉州华侨多、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优势资源,实施“三百工程”,即“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引导商会、行业协会、民营企业和海外华侨等社会力量助力精准扶贫。截至2018年12月,市县两级累计发动参与企业和商会970家,帮扶贫困村502个,落实帮扶资金2.82亿元,受帮扶群众23000多人。
此外,全市侨联系统也开展“百侨帮百村”活动,共发动侨青、侨商190人,侨企33家共同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村数96个,实施帮扶项目194项,落实帮扶资金10430万元,帮扶群众达29785人。
模式四
多种方式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
近年来,泉州创新多种方式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产业扶贫方式,2018年市级财政安排2500万元对全市152个空壳村在光伏发电、特色产业、盘活“三旧”(旧厂房、旧仓库、旧校舍)、开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创收项目给予重点扶持;资金统筹方式,泉州用好用活省级下拨的每个试点村6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补助资金,由县乡统筹牵头,引导村一级抱团参与,引导安溪县、永春县部分村在参与光伏发电、厂房建设、投资入股国有企业等项目获得收益,增加村财收入;村企共建方式,泉州联合中化公司开展新农村综合服务点项目建设,由中化公司投入2亿元建设一批加油站,当地镇、村提供土地,所得利润主要作为贫困村的村财收入;股份合作方式,推广晋江市做法,以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行业协会、村集体+公司等合资合营、引资联营、股份合作的形式,以村入股,让资金变股金,增加村集体资产的效益。
模式五
“1+11”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
南安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和团队创新“1+11”扶贫培训模式,不仅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给村民当“师傅”,进行1个月的专业化培训,还由企业派出技术员,对村民创业进行为期11个月的免费指导。农民负责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企业负责后期的深加工和市场开拓。截至目前,蓉中村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已举办38期,累计培训3324人,培训学员覆盖福建、甘肃、宁夏、山东、江西等8个省份。
模式六
“小额信贷+光伏扶贫”让阳光“照亮”脱贫路
2017年,南安大力推进光伏项目建设,一片片光伏板成为贫困群众和落后村庄脱贫“帮手”。南安采取政府牵头,扶贫开发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光伏企业三方参与,共同出资建设光伏项目,共享收益。
贫困户参与项目的资金从哪来?南安创新“小额信贷+光伏扶贫”模式,根据相关法规,贫困户每户可获无抵押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期限最长3年,贴息标准最高为实际贷款额的5%。2017年以来累计放贷2.38亿元,带动4795户签约贫困户(其中国定、省定3705户)增收致富。
模式七
“特色产业”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2016年以来,泉州市级财政共投入9255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村、扶贫开发重点乡镇、重点村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生态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等,全市逐步形成了 “N+贫困户”合作经营、“互联网+”扶贫和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形式。
南安市向阳乡建立全国首家“三农互联网+创客空间”,该平台已拥有40个农业单位、50多位农业创客,指导、培育、孵化了100多个网店项目,并对接福州、厦门等5个城市众创空间,进一步助推当地经济和贫困户发展。
永春县推行“雨露计划”产业脱贫模式,通过举办茶叶、果蔬等15期专业培训班,组织千余名贫困户参加培训,让培训过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较好地达到了“扶持一个贫困户,脱困一个贫困家庭”的目标。
安溪县2018年发放产业扶贫发展资金948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一叶四金四银”(即茶叶,山茶油、官桥豆干、柿饼、金线莲,淮山、湖头米粉、茭白、麻笋)特色农业、生态果蔬、种养殖等项目。
德化结合“三黑三黄三宝”(黑鸡、黑羊、黑兔;黄花菜、德化梨、茶油;铁皮石斛、黄花远志、金线莲)等特色农产品,实施托养式产业扶贫模式,共有300多户贫困户与合作社对接,实现稳定增收。
模式八
“整村推进”推动贫困村脱贫摘帽
泉州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探索“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从2014年起,全市每年确定3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帮扶,在部门挂钩、干部驻村、资金捆绑、项目带动、村财创收上给予每个村100万元的扶持,推动贫困村脱贫摘帽。
模式九
创新“社会服务”助力精准扶贫
全市各县(市、区)积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积极帮助贫困户摘掉“贫困的帽子”,拔掉“贫困的疾根”。晋江市开展“四帮四扶”(帮就业、帮就学、帮就医、帮安居、扶贫困、扶老幼、扶伤残、扶志气),2018年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帮助285户困难家庭脱贫解困。安溪县所有乡镇都成立扶贫开发协会,并筹集社会扶贫资金1.25亿元,扶持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及发展村财创收。
模式十
“双拥+扶贫”军民鱼水情更浓
去年,泉州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驻泉部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自开展“双拥+扶贫”工作以来,驻泉12个部队按照“旅团机关挂钩乡镇、营连挂钩村、官兵挂钩户”的要求,安排了24个营连、95名官兵与贫困村、贫困户挂钩,结对帮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精准施策。半年来,共投入产业扶助资金23.6万元,捐资助学7人,派出23名医务人员为62户贫困户进行义诊活动,免费赠送药品1.8万元;购买一批茶叶、茶油、地瓜、生姜、紫菜等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业产品,共计16.3万元。
( 许雅玲 黄亚洲 王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