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打的机井通上自来水了,日供水达到600吨啦!”4月15日,龙岩市新罗区邓厝村村委会主任邓跃彬通过电话,向区纪委监委领导报告项目落成的喜讯。去年底,作为邓厝村的挂钩帮扶单位,新罗区纪委监委将该村饮水工程纳入重点帮扶项目,新打一口机井,重新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吃水难”问题得到解决。
当前,和新罗区一样,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奋战在老区苏区脱贫攻坚一线,当好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和利益守护者。
挂钩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初,一条对口帮扶的“红线”牵到了老区苏区建宁县,“红线”的另一头,便是福建省纪委。这条挂钩帮扶“红线”,牵来了项目,牵来了资金,也牵来了帮扶干部。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刘学新对建宁县脱贫工作一直很关心,自省纪委挂钩帮扶以来,先后5次来到建宁,访民生,看项目,助脱贫。他要求,要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完善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对一落实帮扶责任、一对一制定帮扶举措,省纪委力所能及给予协调解决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2017年10月,省纪委派出一名正处长级领导干部到建宁县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主抓挂钩帮扶工作。随后,又派出5位年轻干部,分别到高峰、罗源、水尾、枧头、兰溪等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组建起一支精干高效的“扶贫团队”。
“始终做到干部清清白白、项目清清爽爽、账目清清楚楚。”在挂钩帮扶项目建设过程中,省纪委监委“扶贫团队”认真履职,强化监督,严把质量关、安全关和廉洁关,努力打造民心工程、示范工程、廉洁工程。挂钩帮扶两年多来,34个挂钩帮扶项目在建宁县落地,涉及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旅游文化、生态文明和民生事业等多个领域,部分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今年3月中旬,福建省有关部门到建宁县就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进行评估考核。“省纪委监委的帮扶,让建宁老区从‘输血’转向‘造血’,彻底斩断了‘穷根’。”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说,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建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用心用情用产业带动倾力帮扶
在福建,越来越多的纪检监察干部投入挂钩帮扶第一线,把老区苏区当故乡,与困难群众结穷亲,帮助老区苏区实现脱贫致富。龙岩市武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傅衍华正是其中一员。
傅衍华挂钩的曾元进是武平县岩前镇龙井村的国定贫困户,家中有体弱多病的82岁老母亲和身患疾病的妻子,还有一个8岁的小女儿,全家的经济负担都压在曾元进一个人身上。
在傅衍华的指导帮助下,曾元进申请了3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利用自有山林养鸡致富。2018年,他养鸡收入约3万元,经营的土鸡鸭宰杀店也有3万余元收入。
“多亏了傅书记一直帮我想对策、找出路,解决了脱贫路上的许多难题。”曾元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打好脱贫攻坚战,除了用情用心帮扶,还要注重用产业发展带动。
由于地域、历史等因素,福安市下白石镇坑门村发展一直受限。然而,2018年仅14亩的巨峰葡萄便给坑门村带来了12万余元的村集体收入。这一切变化正是得益于福安市纪委监委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吴顺利。
到坑门村上任三个月后,依据坑门村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等特性,吴顺利和村委制定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道路,把村里闲置土地流转起来,让部分有资金富余的村民一起办合作社,再让贫困户也加入进来,既拓宽增收途径,还帮助脱贫。找准发展道路后,坑门村的特色农业逐渐发展壮大,畲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擂响精准监督冲锋战鼓
基于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属于老区苏区县这一情况,省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尽锐出战,分别挂钩这23个县,深入一线督导,以精准监督助推精准扶贫。
前不久,寿宁县老区办原主任魏进玉因违规发放革命“五老”慰问金,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这一问题线索的发现,源自福建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开展的“监督在一线跟进”行动。福建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监督在一线跟进”是该省纪检监察机关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生动实践。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结合专项治理行动,紧盯老区苏区扶贫政策落实、项目资金、脱贫实效,到基层一线,使出“绣花”功夫,把监督工作做精、做实、做细,组织对尚未脱贫的贫困户开展100%入户访查、对已脱贫的按20%的比例随机开展入户访查,紧盯政策资金落实,紧盯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紧盯扶贫领域作风问题,着力使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
脱贫攻坚来不得半点虚假,注不得半点水分。当前,一些老区苏区已脱贫摘帽,但已脱贫不等于长效脱贫,脱贫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福建省将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纳入巡视巡察重点,至2018年底,十届省委已完成对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巡视全覆盖。今年来,市、县两级积极部署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走向严实深细,让老区苏区人民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