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靖城镇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入到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利用文化景观、乡村特色和历史文化推介靖城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让古文化“活”起来,生态游“亮”起来,致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走进靖城镇郑店村大厝邸看到,整个古厝规模宏大,青砖白石墙体,红瓦加以双翅燕尾脊,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石雕、线雕、泥塑彩绘等栩栩如生,整体布局形似殿宇,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据了解,郑店大厝邸,又名智隆居,原为民宅,现为杨氏祖祠。始建于明代末期,费时13年建成,为郑店杨氏八房杨智隆所建。大厝邸平面呈“同”字半环型布局,三进大五开间加双护厝,九厅十八房,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为了保护这一地方民居古迹,让传统文化重新换发生机,2015年,大厝邸启动修缮工程,经族亲推举,外出乡贤杨仁容回到家乡,担任了大厝邸维修保护理事会会长。 他告诉,最早他们是想把整个村打造成一个古村落,他们去寻找整个村里面的特色,有一句话叫“一口一景一晚”,“一口”是在美食方面下功夫,是打造郑店村的古宴,“一景”是积极去挖掘整个村里面的特色古民居,带头去维修一个叫大厝邸的,以这个为版本创造出其它的古厝,“一晚”就是村里面这种住宿怎么来解决的问题,怎么去把整个村大概有150栋这种农民小别墅,把它整合出来看看开发成民宿这种概念。
在村民出“资”,乡贤出“智”的共同努力下,修缮后的大厝邸这座300多年古厝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于2017年11月22日被列为我县第九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郑店村村主任杨勇跃介绍,大厝邸在2015年重修的时候,里面都有住人,乡贤回归那个时候大家意识都到位了,都捐献给大厝邸,大厝邸总共集资是140多万元,都是村民集资的。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在大厝邸博物馆内,犁、席扣、筷筒、马灯、豆腐格以及菜脯瓮等一件件具有农耕文化的老物件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杨仁容在积极修缮古厝的同时更将郑店村传统的农耕文化进一步发扬与传承。杨仁容说:“从文化的角度来讲的话,我们第一个就是去挖掘我们村里面的民俗习惯,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每年春节左右都会有一些民俗的活动,第二个方面的话,我们也去做了很多关于古厝的开发的这方面的一个研究,也跟很多的机构合作,另外一个的话我们是通过网络,包括微直播这方面,我们也把我们这个发扬出去。”
郑店村已有100多年的草编工艺历史,全村200多户人家,家家都能编织草席,手工编织出的草席疏密有秩、柔软如绸,有着冬暖夏凉、驱虫养肤的独特功效。郑店草席远近闻名,在闽南备受消费者青睐,甚至当作工艺品收藏。郑店蔡脯汁加工已有数百年历史,郑店蔡脯汁富含多种氨基酸,具有消食开胃,除胀理气的功效,是上乘的调味佐料,深受人们的喜爱。据杨仁容介绍,他们经常去做这种传统手工艺的比赛,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做了大概三年了,第一年的话就是编草席的比赛,菜浦汁的比赛,第二年就是攀耪梗的比赛,第三年就基本上把这种传统手工艺的这种比赛慢慢发展成为一个乡村农民运动会的这种概念。
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杨仁容还与当地多位青年投入近一百万元创办“两岸之声乡村青创园”。每到傍晚,当地村民就来到这里尽情放声歌唱,放松心情,现场还进行网络平台直播,让“两岸之声”传遍九龙江两岸。杨仁容告诉,郑店村大厝邸积极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以农耕文化带动旅游观光,下一步将对大厝邸进行深入规划,将本土文化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作为文旅融合的又一典型,在靖城镇源兴生态观光园内,一群从漳州来的游客正兴致勃勃的游览生态观光园。 2017年,源兴生态农业投资2000万元,打造占地100亩的源兴生态农业观光园,园区以休闲农业旅游为主题,规划清水养殖、果蔬采摘、水上游乐和休闲观光等功能区,建设40栋生态养生木屋,配套文化演艺、水上栈道、儿童乐园、健身馆、钓鱼台等休闲娱乐配套设施,让游客在体验智慧农业独特魅力之余,又能全身心的放松、养生、度假。源兴生态园接待经理余少武也告诉,他们会推出更侧重的一些农业体验的这一块,包括蔬菜采摘,农耕体验,还有比如说晒香猪,捉泥鳅,泥巴里面捉鱼这些农业的亲子采摘的一些项目。
靖城镇以乡村振兴为第一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经济强镇做出新贡献。
靖城镇党委书记林福泉表示,靖城镇将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着力打造厦漳城市休闲后花园,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入到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利用文化景观、乡村特色和历史文化推介靖城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孔庙儒家文化、蒋西侯故里文化和吴锡璋尚武文化,建设家训馆、村情园、文化公园、青创园等,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同时与闽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开展校地合作,特别是在整村规划建设、食用菌产业升级、乡村旅游、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做文章、谋发展,让古文化“活”起来,生态游“亮”起来,共同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