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加持,“台粳8号”助脱贫
2019-06-13   作者:俞靓   来源:福建日报

端午节前,莆田市区已经迎来近30摄氏度的高温。在涵江区大洋乡崇兴村,却仍是清凉怡人。刚入土不久的秧苗,为这个村庄添置了浓浓的绿意,给人无限希望。

眼下,莆田市还有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崇兴村位列其中。崇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户共42人。在提供公益性岗位及介绍外出就业等措施之外,崇兴村委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让稻田成为脱贫的“良方”。

2018年,大洋乡被认定为莆田市北部山区优质大米基地,种植“台粳8号”。“虽然山上只种单季稻,但这个品种的销路好,价格也稳定在4元至4.5元,收益稳定。”大洋乡崇兴村大学生村官何静说。

6月1日,民建莆田市委员会在革命老区贫困村开展消费扶贫行动,举行“共建稻田”合作签约及揭牌仪式。民建有密切联系经济界的资源优势,崇兴村有优质大米。“这次我们双方协议共建50亩生态稻田,他们以高于市场价15%~20%的价格集中收购本村及贫困户生产的优质稻谷2.5万公斤。”崇兴村村委会主任吴炳煌说,接下来民建莆田市委员会将以民建会员个人消费、会员企业认购、建立爱心销售点等方式帮助贫困村和农户开拓销售市场,预计年可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创收13万元。

成果来之不易。2018年,正是种植“台粳8号”的试水期,村里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当年的收成不是太理想,吴炳煌解释说:“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新的品种,我们在最后一个节点,没有听从农技人员的建议,少打了一次低毒农药,结果让稻香谷在快破口的时候,得了‘穗茎瘟’,致使临收割的水稻不饱满,很多成了废谷。”后来,预计亩产近9担的产量一下子缩减为亩产6担左右。

今年年初,大洋乡请来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现场教授农户如何科学种植。有了省里的技术支撑,从选种、施肥、田间管理都参照指导,农户有了更大的信心实现增产。

不仅如此,由于去年投工投劳的成本太高,今年,崇兴村还打算启用无人机打药,加上机械化管理,用规范化管理保证产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何静说:“我们还优先雇用贫困户参与田间管理、水位管理等,为贫困户埋下实在的脱贫种子。”如今,市场主体与贫困对象的利益联结得更紧密,崇兴村的“造血”能力大大提升。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