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福建老区苏区脱贫攻坚奔小康
2019-06-17   作者:耿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贫困老区苏区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大力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加快老区苏区发展,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福建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有70个老区县(市、区),其中原中央苏区县(市、区)37个。福建老区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始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地之一,是中央红军的核心区域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福建多年以来通过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山海协作、挂钩帮扶、驻村任职等不断探索老区苏区扶贫开发有效机制。福建将继续弘扬老区精神,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持续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全面小康。

推进老区苏区脱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推进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是饮水思源和不忘初心的真切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勤劳朴实的老区苏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竭尽所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长征胜利、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付出巨大牺牲,作出不朽贡献。在新时期着力反哺回馈老区苏区,坚决打赢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战,加快老区苏区开发建设步伐,让老区苏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不忘本、不忘根、不忘初心的重要体现。其次,推进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是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的延续践行。老区苏区精神沉淀着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传家宝,也是老区苏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革命精神历久弥新,焕发新时代的光芒,继续激励着老区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致富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进,将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丰硕的物质创造。第三,推进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是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经过数十年发展,福建老区苏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老区苏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老区苏区是关键。支持贫困老区苏区全面振兴,着力破解区域发展瓶颈制约,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这是党和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落实,也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当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福建老区苏区脱贫攻坚奔小康。

注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福建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既要解决现有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又要预防贫困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等问题。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老区苏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认真梳理排查,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在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措施。重点解决因病返贫问题,借鉴“三明医改”经验,通过改革结余医保红利,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补助后,由精准扶贫医疗补助基金予以补助。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确保贫困群众能及时看小病、常见病、慢性病,得大病重病时全家有基本保障。着手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的边缘贫困户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边缘户致贫后需及时按照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机制纳入扶持对象。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对福建老区苏区如何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和缓解相对贫困等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探索。

加大资金支持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加大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支持52个苏区县和其他财政较为困难老区县的专门事务发展。积极探索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结构,整合部门之间功能相似的扶贫资金,增强财政涉农资金的合力和使用效益。继续开展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试点,加大产业扶贫金融支持力度,满足贫困户创业就业和就学金融需求。安排一定比例的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到优势产业、优质项目,获得收益用于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通过安排农村公共运行维护专项资金,支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在扎实做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落实好革命“五老”人员生活补助标准与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同步调整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福建老区苏区多集中在山区,应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深入推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山区和沿海地区各自优势,将山区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与沿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配套协作、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协作机制建设、项目实施、规划编制等工作。加快推进福建老区苏区的扶贫重点县与沿海发达县共建产业园区,在项目招商、技术帮扶、产业链延伸、资金落实和用工帮困方面实现共建,找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抢抓发展机遇,形成互帮互补、互促共进的区域协作发展新格局。

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建立老区苏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总结推广宁德易地扶贫搬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林改等既有经验,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统筹推进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充分挖掘老区苏区山林资源,积极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综合性生态补偿,加大对老区苏区的区域性补偿力度,完善纵向和横向补偿机制,引导提供生态产品的老区苏区与受益地区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试点改革,推动自然资源的价值实现,发展新兴生态产业、生产优质农产品、培育绿色品牌和产业集群,促进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

传承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福建老区苏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实施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借鉴推广“红色古田”经验模式,推动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保护红色文化遗址,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以红色精品游憩为基础、红色教育培训为核心,红色会议会展、红色主题休闲、红色文化体验产品多元发展、多管齐下,丰富升级红色旅游特色产品体系。营造艺术化和情景化的宣传教育模式,增加体验性和实践性主题活动,既让游客接受精神洗礼,又改善当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村民致富路径。坚持红色文化资源适度、有序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舒适化,保持红色旅游的本质特色。红色文化教育的重点是本村村民的自我教育,通过红色文化扶志,增强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脱贫信心和决心,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老区苏区脱贫攻坚。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福建老区苏区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实施“政策扶持、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工作机制,深入推行“四下基层”工作机制,坚持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扶持贫困村发展的重要措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及时解决脱贫攻坚中的难点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加强对一线扶贫干部关爱和保障,增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科学性,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