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新型职业农民,这样炼成!
2019-06-19   作者:潘抒捷   来源:福建日报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打拼的农村青年选择回归家乡,投身农业创业。不过,这些返乡的“新农人”,却常在生产经营中遭遇农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欠缺的困扰。对此,厦门市、区两级农业主管部门立足当地实际,联合高等院校、农业基地等合作开展培训,力求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据介绍,仅去年一年,厦门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50人次,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农人”返乡,创业遇瓶颈

    家住翔安区新圩镇山边自然村的黄车轮,曾长期在广西等地从事二手机动车的回收与销售。尽管这名90后小伙子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每次回到家乡,看到日渐空心化的村庄和大片撂荒的土地,他都会动起返乡投身农业创业的念头。

    这个念头,在黄车轮详细了解三农相关扶持政策后落了地。5年前,他回乡流转了村里的140多亩土地,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开始着手经营厦门翔安火龙谷家庭农场。“传统农民是被动烙上的身份,新型农民则是主动选择的职业。”在黄车轮看来,政策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只要按照设想生产经营,就能获得相当水平的收入。

    不过,黄车轮很快就发现,新型职业农民这份职业的门槛并不低。2015年,他在农场里首次规模种植大蒜,结果亏损十几万元。“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他告诉,当年,厦门连续受到三个台风影响,导致大蒜种子提早催芽,而又无法及时播种,结果几乎绝收。

    抢种一季大蒜的生产计划失败后,黄车轮又决定种植火龙果。没想到,他又一次失败了,原因同样是气象灾害。黄车轮告诉,火龙果属于偏热带的植物,那一年又恰巧遇上大霜冻。由于事先没有预料到极端气候的出现,自然也就缺少应对措施和相关准备,最终,果苗全部被冻死。

    这两次失败的经历,让接连吃苦头的黄车轮开始反思,“在翔安,种植大蒜和火龙果并不是什么难事,成功的大有人在”。他认识到,要当好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可少。而这,显然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

    事实上,黄车轮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海沧、集美、同安等岛外各区,纷纷迎来一批返乡投身农业创业的进城务工青年、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这些“新农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也亟须提升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教育培训,侧重“授人以渔”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备受重视。围绕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厦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民革厦门市委等相关部门机构和杨丽松等代表委员,先后提出重视顶层设计、整合和扩大培训资源、完善培训评价体系等建议。

    这项工作在各方关注下开展得有声有色。早在2014年,同安区就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区,先后认定多批新型职业农民。此后,厦门有关主管部门又先后出台一系列实施意见和方案。去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被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始大规模、系统性地组织农民“上学上课”。

    厦门市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首先从配强师资入手,聘请国家、省、市级专家及研究员、职业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授、教学生产结合紧密的专业老师、长期服务在生产一线的农业专家、农业领军人才和乡土专家作为授课教师。同时,按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分阶段分专题安排集中培训,实现产业周期全程覆盖。

    这些培训课程“含金量”高,侧重授人以渔。尤其是精准施教,根据不同对象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从根本上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黄车轮多次参加各类技能辅导培训,特别是2016年经农业部门推荐,考上福建农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开始为期三年的学习。“除了平时函授之外,每学期我们都会到福州进行20天的面对面授课。”他说,经过学习培训,不仅掌握了农业种植等专业技能,也了解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营销等新思路和新模式。

    据悉,厦门注重培育发展职业农民新生代,优先选择种养规模大、学习意愿强、文化程度高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成员等作为培育对象,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和效果。仅去年一年,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50人次,有效缓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

    “能人”示范,发挥带头作用

    当然,培训课程绝非“纸上谈兵”。去年底,厦门经自行申报、各区推荐、实地调研、社会公示等流程,确定了庄家宝蔬菜合作社、百乐居家庭农场、塔斯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首批10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突出培训的实用性。

    除课堂学习外,学员在这些基地还能交叉进行现场考察、实操培训和生产实践。以塔斯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拥有现代化植物工厂综合体的企业,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建有博士生、硕士生实习基地,学员可以进行中草药材的培育研究、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实训。

    郭防是庄家宝蔬菜合作社的理事长,凭借标准化种植、严格检测与可追溯体系,与多家商超建立了供货关系,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我们被确定为培育示范基地后,每个月不定期举行三次培训,参加人数多则80余人,少也有50人左右。”他告诉,除了传授诸如“用添加白糖的植物油防治蚜虫”“有机肥添加益生菌防治虫害”等技术外,还结合自身经历从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拓宽等方面提出建议。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经验,让受训学员受益匪浅。

    黄车轮在接受各种学习和实训后重新规划:先把原来承包的土地改种脐橙,随后又承包大帽山农场的300多亩油茶树,并在果树下养殖鸡鸭,发展林下经济。“我们在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商、微商销售。”他说,山茶油每公斤销售价格将近300元还供不应求,散养鸡蛋的订单已经饱和。

    据介绍,主管部门今年将结合“互联网+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物联网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班,同时,挖掘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培训对象,以创业为导向,着重进行个性化精准培训,设计个性化培训课程,给予创业过程中资金场地、人力人才跟踪和政策扶持。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