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镇域束缚 打造智慧旅游
2019-06-22   作者:许金焕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

LOCAL201705161609000532225851793.jpg

全域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升级版,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全国200多个市县区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计划,福建省已启动全域旅游改革试点。乡镇作为基层基础,是全域旅游最直接的一线操盘手和实践者,近年来,在民生补短板政策的激励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升,发展旅游的条件逐渐成熟,一张蓝图干到底成为共识,村庄实现有序规范建设。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国旅游发展已经经历三十多年,乡村借托好山好水好风景优势,挖掘区域特色,打造特色旅游的致富路,全域旅游的理念逐步建立,业态逐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为旅客提供休闲体验的同时,也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了当地文化的保护、提升和传播,既增加了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全域旅游的实践中,各乡镇也普遍出现了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

LOCAL201606241523000347372612095.jpg

现阶段,大部分全域旅游没能跳出行政区域划分的局限,未能实现科学跨区域规划,特别是乡镇一级,对全域旅游理念的理解首先是考虑自身景点串联,几乎都是从本镇行政限线进行规划,追求本镇内的全面开花。这种各吹各的“阳关调”,会造成多个乡镇共有的景区景点条块分隔开发,不能统筹规划形成“龙头”合力。同时,乡镇间也会出现不合理竞争,各自争夺游客量,加之不合理的旅游线路,使实现跨地区相互融合的难度增大。大部分乡镇未能因地制宜,在产业布局、景点设施建设上盲目雷同,跟风于农业观光、体育休闲等相似的产业结构,景区照搬景区,乡镇照搬乡镇。

此外,大多乡镇还存在重推介、轻基础,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服务体系低端,产业链不健全,仅注重提供粗糙的直接产品,农产品多样化的开发深度不够,注重大拆大建,低层次的开发较多;管理机制不健全,多数乡村旅游处于农户自发经营状态,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向服务管理转变,缺乏管理经验;对品牌的打造仅停留在特定的景点上,忽略了全区域品牌的共创与共享。

发展全域旅游不是“喊之即到”、“抓之即来”的口头文章,而是一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改革斗争。要紧紧围绕镇情实际,狠抓绿色发展战略,践行“两山”理念,立足山、水、田园和文脉相承的乡村特点,以创造或提升旅游品牌为目标,依托现代交通枢纽,突出乡镇独特韵味,突破乡镇行政界线的束缚,整合相邻相近资源,空间上以核心功能为主导,合理规划设计旅游线路,统筹科学规划,打造智慧旅游乡镇,建设全域旅游景区。(摘自《突破镇域束缚 打造智慧旅游——走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全域旅游新路子》一文,作者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人民政府镇长许金焕)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