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方志+” 助力乡村振兴
2019-07-10   来源:闽北日报

近年来,政和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的要求,发挥地方志特有的功能,改变过去方志部门仅参与编辑书籍史料、实践经济建设主战场不多的局限,结合地情实际实施“方志+”工程,立体盘活地方志的文字、照片、影像等资料,从产业提升、旅游推介、文化挖掘、美食开发、党建开展等方面实践探索方志助力乡村高质量振兴,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做法如下:

一、方志+产业,助力乡村增强发展实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政和县重点挖掘方志中记载的茶竹等产业资源,编撰产业书籍,弘扬产业文化,丰富产业内涵,参与产业推介,帮助选好脱贫产业,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助力村民增收,乡村发展实力增强。编撰书籍,为产业铸“魂”。近年来,先后组织方志、党史、茶管中心、文联等部门,收集、整理、编纂出版《政和茶志》《茶话政和》《中国竹具工艺城·政和》等产业书籍20多本,指导全县100多家茶竹企业编撰企业发展志,从发展历史、种植技术、制作技艺、文化蕴意等方面丰富茶竹产业内涵,弘扬产业文化,让产业有“魂”。参与推介,让产业有“品”。积极参与政和白茶品鉴会、政和白茶斗茶赛和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举办的政和茶产业推介活动,以及“政和杯”国际竹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两年来,发放产业书籍、画册2000多本,推介宣传茶竹产业,让产业“走出去”,打响“政和白茶”“政和工夫”“中国竹具工艺城”“ 竹具工艺加工基地”等国家级“金字”招牌,持续做大做强做精产业。选好产业,让脱贫有“道”。要求挂钩帮扶单位认真研读县志,利用志书记载,了解掌握帮扶村的地质地貌、气候特征、土壤植被、资源分布、特色特产等,结合地情实际指导贫困村选好1-2项适宜发展的脱贫产业,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让贫困户增收,让贫困村脱贫有“道”。目前,全县40个贫困村均有种植茶、竹、烟、菜、吊瓜、茭白、锥栗等产业,其中21个村、18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另19个村年内可脱贫。

二、方志+旅游,助力乡村彰显发展潜力

乡村旅游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价值,并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抓手。政和县依据历代方志记载,重新梳理挖掘旅游资源,编撰旅游方志,提交县委县政府,为旅游项目包装申报、规划建设、品牌打造、宣传推介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同时为乡村“留文”“留魂”“留旧”,助力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彰显。把资源“挖出来”,助力决策。先后助力县委县政府成功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佛子山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石圳湾等5个、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杨源乡等2个、廖俊波纪念园等大好项目17个,打造红军北上抗日路线一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5条。把牌子“立起来”,宣传旅游。整合全县旅游项目、景区景点,一对一、点对点全面征集影像、照片、文字资料,编辑《“悠远地方志·魅力新政和”——福建地方志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中国影像志·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等6本政和县旅游方志书籍,建立注释牌,通过紫薇节、旅发大会、白茶品鉴会、招商引资会等活动,图文并茂地以影像图、照片展、讲解稿、导游词的方式立体宣传推介乡村旅游。

三、方志+文化,助力乡村提升发展品位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政和县深入挖掘志书记载的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及相关衍生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以文化力量助推乡村振兴,争创打造戏曲、廊桥、书院、妈祖、紫薇等五大文化特色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元素,提升乡村品位。打造文化品牌,吸引外界目光。追溯千年县志记载,进一步包装打造“因茶得名第一县”“先贤过化之乡”“陆上妈祖”“戏剧活化石”“紫薇銮驾”等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文化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外界目光。目前,四平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政和白茶制作等4种技艺入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源赤溪木拱廊桥等3座廊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铁坑殿等15处文物列入省级文保单位,新建云根书院、梧桐书院,正积极打造紫薇产业文化园等。开展文化活动,扮靓乡村舞台。先后邀请文艺专家、文化名人前往政和调研,指导文艺传承、创新、创作、表演,创建中国原创音乐产业孵化基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文化氛围,活跃乡村文化,扮靓乡村文化舞台。2015年以来,共有《爱在政和》《党建是魂》《山水绕护田》《我以茶之名》等200多首政和本土原创音乐问世,国内外著名歌手和本土青年歌手倾情演唱;连续四次举办影响深广、规模盛大的紫薇文化旅游节;培养四平戏演员,帮助复排四平戏经典剧目《九龙阁》《联芳》;组织戏曲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开展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政和县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等活动。

四、方志+美食,助力乡村增添发展魅力

政和县乡村美食丰富多彩,志书多记载于“物产”“土物”“实业”“礼俗”等篇目中。开发美食,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项有效举措。该县组织方志部门对《名产志》《物产志》《礼俗志》等历代地方志和地情史料进行考辩、寻访,重新阐述乡村美食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发展过程及产品现状,传承开发乡村美食,助力乡村发展增添魅力。授予幡旗,助力乡村美食增添记忆。从大量志书和地情史料中,挖掘、筛选出最富有人文价值和最生动鲜活的乡村美食图文资料300多幅、文字3万多字,让乡村美食更具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意蕴,而不是一种简单的食品。目前,全县有36种乡村特色美食及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福建方志特色记忆”,被授予牌匾、幡旗,乡村美食增添了更多历史记忆:如东平光饼、石圳艄公饼、政和吊瓜子等;立体推介,助力乡村美食增添效益。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影像等方面大力立体式推介乡村美食。去年以来,先后通过美食节、招商引资等活动重点推介了白茶、东平高粱酒、金樱子酒、政和笋干、大岭银杏、苏地杨梅、苦槠干等美食产品,提高了乡村美食知名度、享誉度及经济效益。

五、方志+党建,助力乡村激发发展活力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优势和根本保障。政和县发挥方志队伍知地情懂党史、资料多、文献齐的优势,通过挖掘梳理文献、保护开发遗址,进一步厘清革命家底,为乡村留存精神财富,丰富基层党建活动内容和载体,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挖掘梳理,留存精神财富。邀请各级方志党史部门专家学者前往政和,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广泛征集民间古籍和家谱、碑帖,进一步梳理、总结、挖掘、编辑乡村地情党史信息资料,为乡村组织留存一笔宝贵的党建学习文献和精神财富。两年来,已重点编辑《政和县政区大典》《政和苏区革命史》《廖俊波故事》《习近平福建任职期间三次政和调研资料汇编》等书籍12本。保护开发,厘清革命家底。整合方志党史队伍人员,对全县革命遗址、教育基地等设施作进一步实地核查;协调发改、财政、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统筹财政资金,向上争取项目,倡议社会捐资,因地制宜规划、修建、保护、开发遗址设施,厘清革命家底,为乡村组织开展党建教育提供活动场所和活教材。目前,共查清现存革命遗址遗迹38处,其中新增8处。两年来争取项目12个,投入资金1800万余元,新建中央苏区文化展示中心、中共寿政庆中心县委纪念馆、习近平同志政和调研展示馆、廖俊波先进事迹馆、廉政文化教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党建示范教育基地18个。教育宣讲,丰富党建载体。组建一支以方志党史部门人员为主的义务宣讲团,盘活方志党史文献和革命遗址资源,根据当前“大学习”要求,结合地方村情实际,开展送志、读志、用志教育宣讲活动,丰富乡村组织党建活动载体和内容。去年以来,以“重温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政和调研讲话精神”为主题的“一月一主题”活动覆盖全县村级组织,以“知地情、懂党史”为主题的村级组织党日活动开展了120多场,以“参观革命遗址”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60多场,以“廉政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党员廉政教育活动全面开展。

责任编辑:朱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