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村尾村:“村尾”走在了村前头
2019-08-06   作者:练剑青   来源:东南网

 仲夏的延平区南山镇村尾村,拢在淡淡粽叶香气里,晒在村中小石桥上扎成了五星花样的芭蕉叶,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艾叶气息,沁人心脾,引得游人驻足歇息。

坐在村中小凉亭里,来自福州的游客三三两两地听着村里老奶奶一口南山口音的“那些年”,交流得还颇为顺利。红色浸润的土地上,淳朴的乡愁植入现代体验休闲农业的新基因,乡村焕发蓬勃生机,由“里子”撑起了“面子”。

长富第十四牧场、兆奎农业专业合作社、享通生态农业等生态农业、体验式农业接连落地,让“村尾”走在了许多村子的前头,村民们打心眼里的骄傲。

生态休闲游聚人又吸金,村民口袋鼓了,心头乐了,对于“家”的环境自然就更注重了。

“家门口卫生不倒腾好,这村子还有谁会来,大家都喜欢干净整齐的村子。”村尾村村民江冬财拄着拐杖,帮老伴将垃圾倒入菜畦旁的垃圾桶时说。村子曾经也经历过发展的阵痛期,在产业没有兴旺起来前,大家除了理好自己门里的一亩三分地外,村里的垃圾都往溪里倒,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可现在不同了,溪旁的主干道时不时就有旅游巴士经过,可不能让游客觉得村子“脏、乱、差”。

“种田种不了,我还能在牧场里做清理工,每月能有2000多收入。”村尾村66岁的村民王良玉说,因为腿部残疾,王良玉无法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家庭经济困难。后来在村里的帮助下,他成了长富第十四牧场得到一名奶牛场工人,在家门口的收入也不比城里少。

“咱们村的环境可得保护好。”王良玉说,对于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内容,大伙一开始还不太明白,村里还不整齐吗?门前的柴堆,菜地里的黑色薄膜、白色肥料袋,无人居住的废屋里的垃圾……这些能有什么影响?

可看着志愿者们清理过后的环境,村民老江说,真不一样,虽然说不出哪里不一样,但是感觉舒服多了。

老江话里的志愿者,是南山镇人居环境整治队伍的一部分,这支队伍集合了南山本镇到吉溪、村尾等一线九个村的党员干部、巾帼志愿者、村民代表等力量。围绕“三清理三整治一健全”要求(即清理镇村生活垃圾、清理塘沟污水、清理乱搭乱建、整治车辆乱停放、整治经营秩序、整治乱堆乱放、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按照整治重点,结合实际,分片分阶段在各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整村推进集中攻坚行动。

“我们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方面动员村民从‘要我做’的心态变成‘我要做’,另一方面也是将门前三包这块工作更多根植到村民脑海里,让村民主动去做好村里的环境卫生,同时也更好改善村容村貌。”南山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杨元威说。

在整治行动前,镇村提前进行了摸底,发挥村子的红色底蕴,组建“党建+”,结合主题党日、“美丽庭院”创建和“巾帼志愿服务”等活动,发动群众主动融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我今天带着明前街村的村两委和部分党员参与村尾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主要是对村里的房前屋后、村道进行清理。”福建省税务局下派延平区南山镇明前街村第一书记郁华说,将镇村统一活动融入主题党日,不仅能营造一个人人支持、家家参与、村村行动的一个良好的氛围,还能学习其他村子的经验做法,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据悉,2004年,村尾村的人均年收入仅七八千元,如今,已经达到2万元左右。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还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如今,走进村尾村,放眼望去,是连片的果蔬采摘园,还有亲子乐园、手工DIY、垂钓园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除了党员示范带动外,遵循“谁受益、谁负担”“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的方式,搭配产业支撑,村民们才能住得舒服,住得踏实。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