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脱贫纪事: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2019-08-08   作者:吕巧琴 叶茂   来源:中新网

14.jpg

图为依山而建的寿宁县下党乡。 王东明 摄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8月初一个平常的日子,位于闽浙交界大山深处的福建省宁德市(俗称“闽东”)寿宁县下党乡,却沸腾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4日给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乡党委书记叶忠强表示,总书记的回信,既是肯定,更是一种鞭策;下党将充分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中新社驱车从寿宁县城关出发前往下党乡,当年的“羊肠小道”已变成了笔直宽敞的“小高速”。乡政府所在地下党村,依山而建,呈梯形分布;村内,古民居乌瓦黄墙,错落有致。山水之间,木拱廊桥横跨溪上,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从村口的“难忘下党主题馆”到“百口食堂”,300多米长的村道上,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在这里,外地游客喝绿豆汤、解暑凉茶,品米糕、鼠曲糍,也忙着拍摄下鸾峰桥、文昌阁、饭甑岩等景观。

15.jpg

图为寿宁县下党乡的鸾峰桥。 王东明 摄

村民王光朝的“幸福茶馆”坐落其间。三年前,王光朝改造老屋,在鸾峰桥畔开起“幸福茶馆”。如今,他每天接待游客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上百人;单靠卖自制的手工茶,一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人民币,下同)。

“希望通过茶馆,把下党的好山好水好茶,把下党幸福的味道,分享给四方游客。”王光朝说。

过去,下党乡是一个无公路、无电灯、无自来水、无办公场所、无财政收入的“五无乡”,通往四个毗邻乡镇都得徒步10多公里。如今,山高水长的生态优势令这里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叶忠强告诉,2018年下党乡累计接待游客逾17万人次,村民直接增收800多万元。

16.jpg

图为寿宁县下党乡一景。 王东明 摄

青山绿水成为下党的一个“聚宝盆”,外出村民也悄然回归。2015年,王培根和4名外出青年一同回村创办农业公司,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殖业。他们还吸纳20名多名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展开互助合作:村民负责养殖,公司按市场价收购,负责销售。

王培根称,基地现养殖有400多只黑山羊,一年利润可达20余万元;计划将基地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搞烤全羊、篝火晚会。

下党的定制茶园、曹坑的葡萄、杨溪头的油茶、下屏峰的脐橙、上党的高山蔬菜、西山的锥栗……“一村一品”的格局逐步形成,下党乡的产业愈发兴旺,带动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86元增至2018年的13066元,30年间翻了70倍。

17.jpg

图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赤溪村。 吕巧琴 摄

在闽东,福鼎市的“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也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走入村中,村道两侧绵延的是一片片茶园和果树,一栋栋三四层的特色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九鲤溪和下山溪绕村而过,溪水清冽……一个山环水绕、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恍如一幅画卷铺展在眼前。

41岁的村民杜春蓉,利用自家民房建起民宿,开起“农家乐”,丈夫掌厨,自己管账。她说,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年纯收入有十几二十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18.jpg

图为赤溪村的特色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 吕巧琴 摄

看好家乡丰富的林木和山地资源,钟品灼返乡承租1500亩土地,种植油茶、猕猴桃和珍贵苗木,经营草莓采摘园,并开了一家土特产购物店,“和旅游会有很好的结合,还计划走电商销售。”

依托乡村旅游发展,村中畲家茶叶店、小吃店、民宿鳞次栉比,竹筏漂流、生态农庄、七彩农场、CS野战、蝴蝶谷等一个个生态休闲项目也在这里落地开花。

19.jpg

图为赤溪村中,畲家茶叶店、小吃、民宿鳞次栉比。吕巧琴 摄

“作为福鼎太姥山核心景区之一,将继续结合太姥山大旅游圈发展旅游。”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告诉,2018年赤溪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18305元,其中旅游产业收入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下党、赤溪的幸福嬗变,只是闽东脱贫路上的一个缩影。曾是中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闽东,30年来累计实现脱贫77.43万人。目前,这里的现行国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减少到不到2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万分之一以下。

昔日一些经济学家所称的“中国东南黄金海岸断裂带”,现已蜕变为生机勃勃的海峡西岸新增长极。闽东三都澳湾区开放开发,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崛起,正成为福建着力打造湾区经济的热点。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