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中,渔船轰鸣,渔民们辛勤劳作;余晖下,海鸟归巢,儿童在沙滩上追寻心仪的贝壳……泉港惠屿岛位于湄洲湾主航道西侧,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全岛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全岛现有居民399户、1486人,被誉称为“泉州的鼓浪屿”,保持着原生态的渔家作业生活,有着闽南独特的淳朴民风。
就是这样一个在2003年人均年收入仅2450元的贫困小渔村,经过十几年发展,已是人均年收入高达5.3万元的“泉港第一村”,还先后获得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十多项荣誉。
发展的车轮从未停止,惠屿岛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扶贫开发结硕果
从泉港肖厝码头望去,隔岸的惠屿岛若隐若现,坐渡船只需10分钟便可抵达。其间,透明澄澈的海水里浮现的串串缆绳浮标和网箱,海水养殖是岛上居民赖以生存的主业。船未靠岸,便可看见岛上居民盖起的小楼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的树木之中。
谁曾想到,这样一个风景秀丽、装饰现代的村落,直到21世纪之前仍远离现代化生活。作为岛上的“土著”,惠屿村村支书肖清林对小岛贫困落后的过去记忆犹新:“2003年以前,我们惠屿村是泉州市最贫困、落后的一个渔村,没水、没电、交通不方便、通信不方便、就医就学不便利、基础设施落后。”
转机出现在2003年,惠屿岛迎来了扶贫开发建设的春风。针对海岛实际,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了居民生活用水、用电、通信、道路硬化亮化、客运渡船、养殖生产等项目,建设了休闲公园、登山观景步道、巷道整修、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站、公厕等民生工程。
“通过项目建设,极大改变了惠屿岛落后的面貌,惠屿人民迅速脱贫致富,海岛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得农业部‘最美渔村’、福建省‘水乡渔村’、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等十多项荣誉。”肖清林说,2003年以前,惠屿村人均住房面积不足9平方米,现在达到人均50平方米。饮水方面,2009年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
海岛生态环境的改善,2015年吸引了国际表演艺术导演蔡国强携团队上岛创作《天梯》。乘着《天梯》,原本“养在深闺”的惠屿岛,每年吸引上岛游客近8万人次,有效促进海岛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
以信为根砺新风
除了政策扶持,当地村民踏实团结的朴素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也是惠屿村走上脱贫致富路的重要因素。
“以前想贷款,全村都贷不到30万元。现在惠屿岛一个村民,就可以零担保贷30万元。”南埔镇党委书记陈宗德说。据他介绍,2002年末,为了改变贫穷的村庄现状,惠屿村村民通过贷款向泉州市农村信用社借了28万元资金。
肖清林回忆道,从贷到第一笔款开始,每个月20号之前,惠屿岛上的大喇叭就会响起,催促村民把应还的本息交到村部。当年盈利较多的家庭还被要求存留1/3以上的利润,用于到期帮助当年亏损的村民还款。
从那时起,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惠屿村村民们团结互助,共同遵守了签订的契约,每到20号,村干部就负责乘船将应还钱款送到银行,十多年来风雨无阻,从未落下一日,从未欠下一分。
凭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惠屿村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以及“一分不欠、一日不迟”的完美信用记录,在2013年被泉州市农商银行评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系统首个“金牌信用村”。村民到农商银行小额无抵押贷款从原来的每户3000元至8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0万元至30万元。
就这样,有了信贷资金支持,惠屿村村民从最早的90亩牡蛎开始养起,第一年产值就达到100多万元,全村赚到了第一桶金。凭着“你一亩,我两亩”“你养海蛎,我养鲍鱼”这股子力争上游、致富路上“互相攀比”的拼搏劲,村庄内海养殖业得到大力发展。目前,惠屿村共有6000多亩的养殖面积,年产值8500多万元。
“三个惠屿”开新篇
“随着老一代渔民的衰老或离世,劳动力青黄不接,而且年轻人也不愿意做养殖了,往休闲旅游业转型是我们的新出路。”惠屿村第二大养殖户肖小平坦言。
2015年以来,惠屿村果断调整发展策略:以海水养殖为支柱产业,借势国家生态岛礁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海岛生态休闲旅游业。目前已先后完成了沙滩整治修复、景观绿化提升、农家旅馆等项目建设,加快惠屿岛产业转型提升步伐。
关于惠屿的未来,该村早已绘制了蓝图。
据了解,现在,围绕惠屿岛生态休闲渔村建设的目标,惠屿村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公共服务,打造三个“惠屿”。一是“岛上惠屿”,完善岛上的基础设施,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二是“海上惠屿”,把传统的养殖渔排改造成集养殖、休闲、餐饮、海洋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海上生态休闲养殖体验中心;三是“陆上惠屿”,通过征用土地,建设岛民陆上生活区,拓宽岛上的旅游发展空间。
“事关惠屿人民未来的这张蓝图要一绘到底。”陈宗德说,南埔镇未来规划将充分利用惠屿海岛资源振兴产业发展,终极目标是让惠屿的“民房变民宿、岛民变职员、资源变资产”,开辟一条属于惠屿独有的海岛乡村振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