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上马再送一程——屏南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2019-09-04   作者:叶陈芬 甘叶斌   来源:闽东日报

秋至屏南,到处是丰收的图景。

连日来,熙岭乡岭里村村民陈虞旦都在自家菜地里忙碌着。收完花椰菜后忙着摘芹菜,一茬芹菜采完,白扁豆又挂满藤。他将饱满的豆荚细心摘下,在篮子里码放整齐,等着买家进村统一收购。

“今年白扁豆收成好,价格也不错,我已经采收了三千多斤,收入近万元。”陈虞旦笑着说,靠着这些蔬菜,已经脱贫的他丝毫不担心自己会“返贫”。

陈虞旦曾是“因病致贫户”,2016年底,他被列为国定贫困户。然而仅一年后,在市委宣传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陈虞旦一家就顺利脱了贫。“小儿子生病,村里帮忙,省了很多医药费。没有工作收入,挂钩领导帮扶,入股茶产业和光伏发电项目,不仅拿分红,自己还养鸭种菜,年收入超过2万元。没房子住,政府又给补助,盖起了新房。”谈起党的扶贫好政策,陈虞旦一脸喜悦。

“和陈虞旦一样,村里的其他9户贫困户都在2017年底脱了贫,我们整村实现了‘摘帽’。”岭里村第一书记石源告诉,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今年村里和香港郭氏基金会合作发展白扁豆产业项目,由基金会出资,免费为农户提供肥料以及种植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待蔬菜成熟时,还为其寻找销售渠道,让农户无后顾之忧。“现在村里已经种植白扁豆50多亩,涉及120多户村民,成为村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今年6月,屏南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该县出台了《屏南县全面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实施方案》,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全部农村脱贫人口食有所保、衣有所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关键。近年来,屏南县筹集财政资金6000万元,重点扶持发展蔬菜、水果、林竹、花卉、养殖等10个扶贫产业,建成产业扶贫园区(基地)26个,动员扶贫经济实体173家,奖补188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贫困户一业为主、多业兼营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屏南植根文创产业,为精准扶贫事业开辟新路径。2017年,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实行项目化运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创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文创扶贫脱贫和农村经济转型。

半圳村的茶树菇、仕洋村的花耶菜、梧洋村的芙蓉李、新田村的毛竹、龙潭村的文创旅游……如今在屏南,一个个特色明显的产业直映眼帘,为农民打开了增收新渠道,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为对精准扶贫工作再梳理、再完善、再提高,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目的,屏南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开展贫困户脱贫质量“回头看”。对于增收乏力,特别是在产业就业方面收入低于人均5000元的,制定提高家庭收入的精准帮扶方案,并积极落实帮扶资金项目;对于虽然收入“过线”,但由于大病或慢性病治疗和子女教育开支大,导致明显“收不抵支”,有可能影响到基本生活水平,甚至有可能返贫的,逐户制定有针对性、综合性保障措施,确保群众生活水平不滑坡、不返贫。

“我们的脱贫攻坚越是深入推进,就越是需要经常‘回头看’,可以有效避免扶贫工作中‘一刀切’问题。”屏南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这也是向贫困群众发出的明确信号,“我们会对贫困户继续支持,扶上马再送一程,做到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

同时,屏南县密切关注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相关指标的持续跟踪巩固,杜绝退出指标出现“断崖式”下滑。

截至2019年6月底,未脱贫1户4人达到脱贫标准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进一步下降至0;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1元,增幅10.4%(全市第三);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6456元,占2018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926元)的6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3%,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率保持在9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3%。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屏南县将上下齐力,和衷共济,着力打好巩固提升奔小康新战役,奋力开启全面小康新征程。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