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到三明市调研时,提出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论断,努力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五个振兴”,进一步量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吸引和培育等方面的创建指标,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小城镇规划建设、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文化发掘保护、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等工作,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推进落实赶超
“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是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的重点培育的四大主导产业。
三明市出台了《三明市支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政策措施》,围绕支持项目建设、培育产业龙头等6个方面制定政策措施,实施千亿现代农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28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164亿元,比增3.8%。
深入实施“五百工程”,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和园区建设,前三季度,全市实施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50个,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加速推进108个“五个一批”农业项目实施,累计完成投资9.24亿元。
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建宁县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县,“建宁水稻种子”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已授权省内外10家企业免费使用。“北有张掖,南有建宁”称号获国内种子行业认可。
打造“三明早蜜”公共品牌。成立“三明市早熟蜜桔产业协会”,重点推进沙溪和金溪中下游河谷地带20万亩早熟温州蜜桔特色基地建设,持续培养生产型、流通型的果品龙头企业,打响和提升“三明早熟蜜桔”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初具规模、食用菌产业园区(农民创业园)持续壮大、标准化生产加速推进,产业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加速转变,产业发展加速奔向现代化。
培育示范典型 打造三明样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今年起,三明市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围绕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等七大重点工作,坚持“整合政策、多元投入、点线结合、市县共推”原则,培育示范典型,努力打造乡村振兴三明样板,逐步形成“一县一带多点”的示范集群。
按照省上有关通知,抓好省级试点村创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试点村村庄分类工作。现在全市110个试点村村庄分类工作已基本完成。
以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年度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目前,全市24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共规划重点建设项目242个。
“规划先行,多规合一”,这是三明市加快推进市级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乡镇创建思路。重点推进沙县夏茂镇、将乐县高唐镇乡村振兴规划和城镇“双修”编制工作。现在夏茂镇38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6064万元;高唐镇45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468万元。
三明市到2022年,要建成10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同时,按照“一年扎实起步、三年基本见效、五年全面建成”的推进原则,在沙县夏茂镇、将乐县高唐镇开展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在高位推进“五个振兴”基础上,发挥“综合试验”优势,鼓励创建乡镇联系实际,努力探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发挥示范效应。
创新探索体制机制 实现脱贫攻坚
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的关心指导下,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至2018年底,全市3.75万户、10.5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3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有341个摘帽退出、退出率92.2%,247个贫困空壳村已有216个摘帽退出、退出率87.4%;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已退出18个,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退出3个,退出率分别为90%、60%。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的GDP、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1%、4.4%、9.4%,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明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扶贫改革试验目标任务,突出强化组织领导、挂钩帮扶、重点工作、行业扶贫、试验区建设、资金监管、作风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探索,在建立“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和统筹城乡扶贫、扶贫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此后,相继又在探索“两不愁三保障”机制上,创新了产业扶贫、普惠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安全保障等一整套长效机制;在探索解决相对贫困机制上,创新了从解决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转变机制;在探索贫困空壳村增收机制上,创新了量化折股、烟叶返税、深化林改等村集体收入增收模式;在探索统筹城乡扶贫机制上,创新了城乡扶贫一体化推动机制,努力为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工作贡献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三明扶贫经验”。
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驶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转型,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初显成效,不断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从农房整治来看,目前全市整治既有农房(裸房)数量3092栋,新建成示范农房数量425栋。
从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来看,开展向莆铁路建宁-尤溪段、南三龙铁路沙县-永安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含南三龙铁路沿线“青山挂白”专项整治)。
从村容村貌提升来看,全市累计完成投资8165万元,新建污水管网2万米,拆除房前屋后临时搭盖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
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来看,今年来已完成5个。1283个建制村已开展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9%。
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来看,全市1736个建制村均已建立垃圾治理常态机制,初步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体系,构建了村庄保洁长效机制。
从农村“厕所革命”来看,新建改造乡镇公厕、农村公厕、旅游厕所、三格化粪池等各项工作均按序时进度完成目标任务。涌现出了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清流县林畲镇林畲村等一批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典型。
打响森林康养品牌加快产业升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三明市明确打造“绿都三明·最氧三明”森林康养品牌,提出将三明建成全国森林康养产业强市、国际森林康养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目前,三明市重点抓的7个森林康养基地分别是:大田桃源睡眠小镇、三元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将乐鹭鸣湾森林康养基地、将乐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清流天芳悦潭森林康养基地、永安天斗高山森林康养基地、泰宁境元森林康养基地。
三明市各地突出特色,精确定位,选取森林康养产业、森林食品产业、生态休闲产业、全竹产业等四大板块工作,支持各板块典型示范基地企业重点发展。
在全域森林康养产业方面,共推进16个森林康养基地,做到每个县(市、区)至少重点推动1个;在森林食品产业方面,重点推进笋类、茶油、食用菌、中药材、生态水等5类森林食品健康发展;在生态休闲产业方面,重点抓好清流七星岩森林人家等26家休闲点场所的提升改造;在全竹产业方面,抓好全竹产业链培育,重点发展竹板材、竹家具和竹工艺品。
以精细化管理打造品牌。“林深水美,康养福地,宜居宜养,林深之城,水美之城,宜居之城,宜养之城”普通商标已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并下发全部电子受理证明文件,“绿都三明·最氧三明”集体商标已完成设计方案和设计稿并向国家版权局申请版权保护。现在各地已生成29个森林康养招商项目,实现签约、落地项目1个。
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文化振兴永远在路上。
三明市扎实做好三明市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以及第三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市县两级非遗数据库、乡村非遗传习所。
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省级、市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广泛开展城市与乡村双向交流的流动文化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市、县、乡三级进行相关服务项目,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粗放式向精准式转变。开展“风展红旗如画”——2019年三明市流动舞台车百场文化下基层巡演活动,创作演出富有时代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节目。
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宣讲红色三明故事,充分展示中央老区苏区精神以及“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繁荣基层文艺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做好星级休闲集镇与旅游村创建工作,形成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旅游新亮点,持续推进“十镇百村”建设。
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涉旅项目为重点,注重文旅融合,对接旅游市场和文化场所,新改扩建旅游厕所86座,积极推动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健全旅游集散服务体系项目建设。
人才振兴 为乡村发展添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三明市各级不断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为乡村输送了一批基层组织引路人、农业科技推广人、产业发展推动人等优秀人才,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强化组织引领,全面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注重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村级后备力量登记在册5744名;开展对口帮扶,选派478名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工作。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明市12个县(市、区)均列入中央或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县,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936人。积极引导人才到基层就业创业,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用好用足招聘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着力加大装备制造、新材料领域科技特派员选认,已从省内外有关高校选认了第二批市级科技特派员;强化校地合作,邀请专家围绕乡村振兴及特色现代农业产业进行面对面交流对接;实行专家“一带一”制度,促进三明市中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围绕基层技术难题需求,服务乡村振兴。
以组织振兴 助推乡村振兴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去年,三明市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全力提升新一届村级班子的综合素质。新一届村级班子“一肩挑”1079个村、占62.2%,村“两委”成员中,“能人”村主干占比超过八成。
由县级组织部门牵头,集中时间,对全市1736个村的基层党组织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整改方案,通过采取一帮一、先进带后进等办法,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开展整顿。创新引领发展,探索多种模式,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水平。总结推广了“五大实招”,创新六种类型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对全市153个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安排101名处级以上领导、133个县级以上部门进行挂钩帮扶,确保年内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
注重发挥党员“双带”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帮扶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设立党员中心户辐射带动,在每个村选择若干名带富能力强的党员担任中心户长,每个中心户联系510名群众,手把手传授实用技术,近两年来辐射带动了12305名贫困人口脱贫。
制定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加大引进人才力度,积极开展村主干考录(招聘)工作,推动人才资源向基层集聚,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