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也是漳州市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漳州市通过实施“政策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康复扶贫、住房扶贫、保障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七大工程,累计投入各项扶贫项目资金4.98亿元,不断拓展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解决残疾人温饱、保障残疾人生活、助力残疾人脱贫致富。截至去年底,全市8828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漳州模式”更成了推广残疾人精准扶贫经验的“新样本”。
聚焦“三建”从集中发力到联动作战
停好摩托车,扛起车上的牧草,搬到牛栏,拉起电闸,粉碎牧草,铲到牛食槽里……漳浦县湖西乡后洞村村民蓝春忠一口气把这些事干完,似乎浑身都是劲儿。
2005年,由于长期重病卧床导致股骨头坏死,蓝春忠失去了劳动能力。带着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小儿子,在镇、县、市各级政府部门帮扶和企业技术支持下,蓝春忠建牛棚学养牛,在谋生的道路上一瘸一拐地奔忙,终于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退出,成功实现脱贫。
自强不息的蓝春忠,是千千万万残疾人的缩影。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离不开残疾人紧咬牙关、奋力拼搏,更离不开一系列精准扶持:
——通过建章立制,漳州市建立市、县两级残联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并制定《残联系统残疾人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对焦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强化各级残联作用的发挥,形成残疾人脱贫攻坚合力。
——聚焦建档立卡,漳州市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部门建档立卡范围,实施一人一档分类建档立册并及时动态更新,为后续的扶贫解困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借力建策立项,各县级残联全面掌握未脱贫残疾人底数,做到基本情况清楚、需求状况清楚、基本保障清楚、帮扶情况清楚,共为建档立卡户提供约25650人次的各类项目扶持,并持续做好跟踪服务。
此外,在“谁来扶”的名单里,有政府、有企业、有产业能人、有各种融资机构,从集中发力到联动作战,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动性,靠勤劳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精准帮扶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扶残脱贫,如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漳州市残联从致贫原因入手,一改扶贫常见的“大水漫灌”模式,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的“精准滴灌”方略,通过教育培训、康复救助、住房保障、就业扶持、政策兜底等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脱贫工程。
扶贫先扶智。漳州市积极实施困难家庭残疾儿童中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出台《漳州市扶残助学工程实施方案》,对接受在园、在校教育的残疾人学生提供各种助学金补助。2015年至今,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10000多人次,发放助学款711万多元,扶智并扶志,让贫困“断了根”。
脱贫先脱穷。“脱穷”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资金问题。我市先后投入2692.7万元,引导、帮助5385名农村困难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服务业等就业创业项目;发放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集中就业补助、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补贴等资金达934万元。
此外,我市还先后创建“盲人按摩标准化建设示范店”“残疾人作品展示厅”,积极推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通过“盲按+医保刷卡”“线上销售与线下推介”等形式帮助残疾人拓宽就业渠道,并助力企业以“爱心车间”的形式安置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就业。数年间,全市累计帮扶2856名城乡残疾人员实现新增就业。
为了能全面做好政策兜底,我市还积极把更多残疾人家庭纳入“造福工程”,投入690万元组织实施“漳州市残疾人安居工程”项目,为2742名残疾人提供2847.8万元的各类康复服务与救助,为1677名残疾人发放201.4万元的辅具补贴,为481500人次提供41573.32万元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实现自力更生。
强化服务扶残助残蔚然成风
“渴了给水、饿了给饭,不仅‘给’,还教会我们‘打水做饭’,我们的每一个困难,政府都帮着落实解决了,这样的扶贫,扶到了咱老百姓的心坎上!”长泰县岩溪镇湖珠村残疾人洪福由衷感叹。
为了能强化持续服务,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漳州市残联坚持月跟踪、季走访工作制度,要求每位帮扶干部每季度至少开展挂钩走访1次,加强与帮挂对象和镇、村两级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保持帮扶工作的常态化跟踪巩固。
同时,漳州市积极对残联系统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展开督查,以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和挂钩帮扶村、挂钩帮扶对象为重点,加强对扶持贫困残疾人的资金和项目监管,落实项目责任制,确保扶持对象精准、扶持项目精准、扶持资金精准。
此外,漳州市还大力挖掘树立残疾人脱贫典型,引领示范贫困残疾人提升内生动力、增强脱贫信心,并组织开展助残扶贫志愿活动和“三送”志愿助残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与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