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红星乡圆林村中,古民居与墙绘相得益彰
司下村南乾楼中的课堂
土楼与墙绘相得益彰
阡陌纵横,炊烟袅袅。这是人们最初之于乡村的美好愿望。而在当下,人们对美好乡村的愿景又是怎么样的?在国庆节前,诏安县红星乡圆林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抓鱼、拔河……圆林村的村民们用这份热情,绘就了一幅满溢着丰收之乐的美丽乡村图景。乡村之美最美在何处?如何通过环境整治、产业振兴来聚引人流?近日,走访了诏安县三个乡村,探索在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的山水之美与人文之美。
土楼里隔空对话
“如今,这个土楼已经变成了一个‘网红景点’,远近的村民都会到这里来游玩。”诏安县霞葛镇司下村党支部书记江子传告诉。
这个小村中的土楼缘何吸引了众多邻村甚至外地游客前来?在江书记的带领下,与土楼进行了一场穿越时间的对话。
土楼的外墙一改从前的斑驳,由一幅幅描绘着“忠孝廉洁”画面的墙绘所替代,生动活泼。步入土楼中,脚下青石铺就的石板路在阳光下反射出熠熠金光,正中的厅堂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司下村孝廉文化的建设基地。这些喜人的变化,就是在这两年间发生的。
据了解,司下村地处霞葛镇西南部,全村下辖7个自然村,是省级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及目前诏安县唯一的市级移风易俗联系点。
南乾土楼建设于清乾隆年间,是司下村江氏发源地,孝廉文化在本村源远流长。从前,南乾楼作为江氏祠堂,一直以来承载着这份家风与传承。但因为时代变迁,疏于管理,曾经的土楼却成为“危房”。
霞葛镇纪委先后展开了6次调研工作,对全镇10个村进行走访,最终将南乾楼确定为霞葛镇的孝廉文化教育基地。基地确定之后,土楼的修缮工作却难住了大家:整个土楼占地近4亩,里面有30多间民居,但大多数都已经外迁。
“我们在不破坏建筑主体的基础上,先进行整体的加固、改造,着重留存土楼中原有的客家文化资源,同新时代的孝廉‘基因’结合,用族谱、图片、文字、书法等形式来展现祖训家规。”霞葛镇纪委书记李惠铭介绍。
步入土楼,映入眼帘的就是排列齐整的桌椅,墙上悬挂的“守信、慎交”的家规印刻着时代痕迹。孝廉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至今,已累计开讲20余期,吸引了300多名听众听讲,到此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孝廉文化教育基地的建立,为村里增添了一个新亮点,从前的‘危房’变成了现下的热门景点,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到这里来参观,传家规、学孝廉,让他们感受这种氛围。”李惠铭告诉。
曾经的旧祠堂摇身一变,成为宣传新风的讲堂。在古旧的梁木中,一场跨越了时空的交流不断回响,在回声中注入了来自时代的新声。
小村迎来“园林师”
“今天抓到了一条大鱼!”圆林村村民老许笑呵呵地说。原来,他参加了村里举办的“农民丰收节”。这天,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同他一样,在丰收节上收获了喜悦。
圆林村地处诏安县红星乡西部,是革命老区试点村。作为诏安县曾经41个贫困村之一的圆林村,因为村中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单一,劳动力大量外流,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事情在2018年有了转机,当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9.08万元,成功脱贫。脱贫之后,2019年,圆林村成为诏安人居环境试点村。
道路整洁,屋舍俨然,这是对圆林村的第一印象。曾经这里污水横流,臭味飘散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今年初以来,圆林村在环境整治方面共计投入406万元,使垃圾处理覆盖率已达到95%,修建池塘,沟渠清淤400立方米,共建设了污水设施管道1800米,整村村民户内污水纳入主管道统一处理,实施了明沟改暗等。
“环境整治需要久久为功,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断改善细节,为村民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将外出的人拉回来。”红星乡圆林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东滨告诉。
李东滨同时也是县农业农村局的农艺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圆林村。他带领来到村中,平整的水泥路代替了以往泥泞的道路,曾经房前屋后的臭水沟也消失了。村中处处可见一些“小惊喜”:原本斑驳的墙面被重新粉刷过后画上了美丽的墙绘,村中的电线也都统一做了线路规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李东滨告诉,村里如今成为试点村,就要在点滴之中成长,为美丽乡村增添砖瓦之力。
乡村的发展与产业振兴脱不开关系,有了好的环境,更要有好的产业。李东滨依托职能优势,以圆林村青梅产业为基点,在种植方法、品种升级、销售途径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村头的青梅收购市场已经投用,作为村中青梅销售的集散点,缓解了青梅收购的难题,也为村集体收入增加了1.5万元;同时,动员村民对家庭农场中的老旧果园进行改造,将科学化种植技术传授给果农,从而提升青梅的产量与质量;在青梅园下探索套种虎尾轮等特色中草药,发展林下经济,为村民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
在李东滨看来,产业的发展最终也是依托于人,在村民的勤劳带动下,圆林村正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奋勇前行。
青年回到明星村
“道路修好了,新村建好了,在市区的朋友都羡慕我在这里的生活!”吴义妹是四都镇西梧村村民,作为第一批入住西梧新村的村民,她对新居十分满意。
西梧村从前是个“路颠、水咸、人人嫌”的后进村,如今已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这批新村的建设得到了村民的鼎力支持。告别了从前破旧的老房子,住上了新房,呼吸上新鲜的空气,村民们的幸福感都提升了。”西梧村党委书记吴志雄说。在几年前,这条路上堆满了牡蛎壳,村民搭建的猪圈散发出阵阵恶臭。卫生脏、乱、差,路面也泥泞不堪。看到眼前的景象,吴志雄下定了决心改变村庄。
6米宽的水泥路直通村外,替代了从前坑洼不平的土路;引进了牡蛎壳加工厂,解决了路边脏乱差的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村中道路,并进行绿化、亮化……在这一步一步的过程中,西梧村从原来的后进村慢慢前行。
一栋栋小楼像别墅一样,为村中增添了更多色彩,也为村民带来了笑容。在吴志雄看来,家建好了,外出的游子也能够归来。
“西梧的变化是我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以前大家都想去外面打拼,感觉留在家里就是‘没出息’,现在我能说,西梧的环境、发展都不比外面差!”外出青年吴志明看到家乡的变化,辞去了在厦门的工作,回到了西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