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泉州大地上,农业“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块块标准化粮田、一处处现代农业设施、一排排钢架蔬菜大棚令人赏心悦目。
依托良好的山海资源,泉州紧扣优势特色产业,用开放的视野、市场的眼光、科技的手段,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十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泉州大地田野的沃土开始褪去传统农业的烙印,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位于安溪芦田紫云山脉800多米高山之间的云岭茶庄园,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点。(陈达水 摄)
产业园区集聚助农业“旧貌换新颜”
今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安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我省唯一跻身其中的产业园。
该产业园涵盖七个茶叶名乡(镇),规划创建区域面积为1154.52平方公里,园区农业人口42.83万人。创建区茶园共23.62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40%,囊括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研发、人才等全产业链区域,呈现出既“长块头”又“壮筋骨”的良好建设局面。该产业园主产业(茶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去年涉茶总产值超过100亿元,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达85%。
泉州大地上的这些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是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孵化园”,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近年来,以园区、功能区、产业带为平台,我市不断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发展区域集聚,先后创建安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7个省级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11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吸引650家(个)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入驻,累计实施项目205个、完成投资32亿元,项目建设涵盖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禽等优势特色农产品。
农业“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益
在惠安辋川镇前洋村1474亩高标准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2009年成立的中和农场,向村集体承包下这片土地,分季种植双季水稻、中稻、再生稻、蚕豆、西兰花等经济作物,确保农田一年四季无闲置,达到增产增收。目前,农场年产稻谷300多万斤,年产值达到600多万元。
产量的提升得益于设施装备的更新换代。近年来,中和农场通过引进收割机、大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播种机、植保喷洒无人机等农业机械30多台,在溶田耕作、播种、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实现种植水稻全程机械化。以育秧为例,该农场承担的省级工厂化育秧服务项目,利用自动化设备,每天可生产机插秧盘6000盘以上,确保抢收抢种的生产能力。
今年8月,在“德化粮仓”上涌镇刘坑村的稻田里,植保员正在利用智能无人植保小飞机进行施药除害虫。据晋航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人员吴春光介绍,公司承包350亩种植优质水稻“昌优2号”,利用这种智能无人小飞机进行农田施药除虫,每分钟可喷洒农药1亩多地,半天多一点就能完成施药任务,农田植保省工节本增效益。“以前都是一人一台喷雾机背在身上,现在利用遥控飞机轻轻松松施药,现代科技真是太神奇了。”
科技装备正影响着我市农业产业的方方面面。在水稻种植业,从犁地、耙地、深松,到施肥、播种、收割都有专业机械辅助;在蔬菜种植业,从平地、起垄、覆膜,到浇水、施肥,都可以实现机械化种植。今年,我市还将继续带动大型复式、高效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生产收益最大化。
智慧农业描摹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在泉港的福建禾兴生态农业基地里,各层鸡舍里的空气温湿度、气味等都靠一台恒温恒湿器来保持,数据有严格要求:温度22℃、湿度60%左右、氨气浓度0.02ml/L以内。在这样的培育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鸡蛋更加优质美味。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数据还能通过农业物联网系统,连接到手机上,实现远程监管。
随着农业物联网、无线网络传输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迈入了信息化、智慧化的时代。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鼓励农户利用技术手段获取、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实时数据,减少传统农业由于粗放式管理而产生的效益损失,使其向精细化、精准化管理转变。在物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智慧”“创新”“科技”等元素慢慢根植于我市农业产业发展之中,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嬗变。
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农业正在泉州大地焕发新的生机。漫山果树,遍地稻穗,绿色蔬菜飘香,泉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步履坚实,满怀豪情地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迈进了乡村振兴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