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大地尽飞歌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2019-12-20   作者:卢素平 陈莉莉 魏兴谷   来源:三明日报


▲青水沧海畲族村(罗联永/图)

▲艺术馆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剪纸艺术。

▲干部在一线督促沧海畲族村公厕及文化中心楼项目建设。

▲畲乡文化长廊

▲一年一度的青水“三月三”畲族文化节。

▲勤劳的畲乡人。

▲特色古民居。    

这里是青水,这里是畲乡。走进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畲元素”处处彰显,一个个项目有序推进,一个个村庄美丽嬗变,从产业旺到文化兴、旅游热,不断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青水畲族乡结合本地实际,融入全局、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着力争先,围绕“一园两区三地”,积极打造百姓生活幸福园、绿色农业示范区、生态保护示范区、畲族文化交流地、闽王后裔朝拜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一幅幅美丽家园的新画卷,正在畲乡大地徐徐展开。 

健全机制,干部齐心促发展

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今年以来,青水畲族乡着力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五比五晒”,敢于担当作为。 

打造美丽畲乡小镇,是青水今年的“重头戏”。在永安青水畲寨文旅小镇项目中,从规划到建设,全乡党员领导干部凝心聚力、苦干实干。“规划上,我们更加注重通过项目带动全乡旅游布局。空间上,则通过际龙深呼吸漫道游憩带,将各个分区、景点进行串联,全域演绎青水畲族文化。”乡长钟程介绍。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全乡上下“一盘棋”。依托整体规划,青水畲族乡加大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投入,日益完善服务功能。畲乡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农贸市场等旅游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锦上添花”。而部分古民居保护等项目的持续投入,让青水畲族乡的少数民族风情更加浓郁。  

机制活,全盘活。今年7月底,乡里提出二级绩效管理办法,对参与项目(招商)工作的同志,根据个人贡献程度、工作质量效率等实际情况加分;对加班加点、参与征地拆迁、“三月三”等专项、重点、突击性工作予以奖励,进一步调动起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黄光明是青水畲族人,曾在深圳创业。今年2月,他向乡干部提出返乡养殖胡蜂的想法,得到一致支持。然而,胡蜂较凶悍,必须远离居住区。培育基地要求交通便利,不能太偏僻。诸多限制条件,让寻找胡蜂培育基地成为一件难事。8月初,乡人大主席李汶、乡党委副书记、主任科员黄通星利用空闲时间,带队在全乡内寻找合适地点,最终选定汀海村一处距离适中、交通便利的废旧水泥厂,当月底就交付使用。 

落户在这里的胡蜂蜂毒医药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21亿元,规划占地面积20亩,新建胡蜂育种基地1处,年培育蜂王4000只,计划年产胡蜂保健系列酒200吨、胡蜂蜂毒系列贴片2万片、胡蜂蜂毒系列喷雾剂10吨。

干部的拼劲、干劲、认真劲儿,掀起了一股股乡贤“返乡创业潮”。“乡干部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让我们返乡创业者既放心又安心。”三畲家庭农场负责人郑庆乾说。  

早在2017年,郑庆乾就打算回乡发展菌菇事业。今年初,在乡干部的帮扶下,他在三房村流转了27亩田地,用于种植香菇,年产约50万袋。由于发展需要,村里还将闲置的3亩多地校舍盘活,租给郑庆乾用于培育菌菇基地。每年6000元的租金,作为村财收入。

富民强村,项目是支点。“这个季节,香菇生产基地正在做菌袋,雇佣了20多个当地村民,挂包2户贫困户,村民增收,我们很高兴。”三房村党支部书记林鸿俊笑着说。 

“新提出的考核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容错机制,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的正向激励,有利于干部们放心大胆地带项目,做工作。”青水畲族乡党委组织委员朱倩说。

机制好不好,数据会“说话”。据介绍,今年以来,青水畲族乡新开工项目2个、新竣工项目3个、新增资项目2个。此外,完成招商引资项目3个,实现招商引资额2.2亿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亿元的220%;“6·18”对接项目4个,企业技术需求2个,参展展品1个。  

文旅融合,打造最美畲乡游

欢迎做客山哈子乡里,青山绿水啊!人也好,山好水好人也好!”一首《迎宾曲》,诠释了畲族人的热情好客。 

如今,驻足于青水畲族乡民俗街,特色建筑、畲族美食、陶瓷馆、畲寨书屋、剪纸馆和刺绣馆等一系列标志着畲乡风情的风光风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民俗街内,一潭青水碧波荡漾。池边,就是古色古香的“以乐剪纸艺术馆”。馆内,一幅幅带有畲乡印记的剪纸,成为了最大亮点。“青水不仅有少数民族特色,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公司选择这里的理由。”馆长张文动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青水畲族乡历史悠久,全乡辖区内现有国家级非遗永安大腔戏剧团、省级非遗大腔傀儡戏团、市级非遗打黑狮队、畲族“传乐园”小腔戏剧团、青水畲寨文化传播传媒艺术团等表演团队,拥有畲族服饰、畲族美食、刺绣剪纸、畲族山歌及传统手工技艺等10余种民俗文化艺术,拥有大腔戏剧院、以乐剪纸馆、刺绣服饰馆、大腔傀儡戏艺术馆等艺术十余个展馆。

立足青水畲乡特色文化,发展畲族文化创意产业。“今年,我们继续开发畲乡剪纸、刺绣、竹制品等旅游产品,进一步满足游客购物要求。”青水畲族乡旅游开发办主任钟宏志说。 

冬日,沧海畲族村内砖木结构古民居飞檐翘角,与远山相得益彰。“风情独特的畲族建筑这里随处可见,许多人慕名而来。”经济服务中心干部赖雨姗说,春季进入盛花期,古老的畲族房舍坐落在金灿灿的油菜花海,美得令人陶醉。

风情独特的古民居,成为了“圈粉”利器。目前,全乡现存古建筑260座,其中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170座、土楼4处、廊桥3处,商周遗迹2处、革命遗址49处。“今年以来,全乡花大力气打造特色古民居,加强古建筑、廊桥、传统艺术的传承保护。”钟宏志告诉。  

“山清水秀、四季如春”,青水畲族乡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个,中国传统古村落、国家级特色村寨、美丽乡村示范点11个……这些名副其实的荣誉,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一个村庄吸引人的地方,不外乎是风土和人情。“三月三”是畲族最重要、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畲族传统的打黑狮、起龙灯、迎婚嫁,以及畲族美食造型摆盘、唱山歌、打腰鼓、竹竿舞、大腔戏等都会集中上演。 

2016年起,青水畲族乡每年都会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使其成为民族文化展示、文旅融合的盛会。今年的畲族文化节,让游客感受到了更多惊喜。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整合优质旅游资源,青水全乡上下合力,致力打造青水畲寨4A级旅游景区和畲寨茶谷、闽王后裔朝拜地等2个3A级景区,提升沧海畲族村、龙吴村龙塘自然村等2个中国传统古村落,以及1个省四星级休闲集镇、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并以此为核心内容,向周边村落延伸,同时融入乡村旅游、民俗娱乐、文化交流、美食品茗等元素,着手修建畲寨文旅小镇,从而向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交流地、闽王后裔朝拜圣地、生态旅游目的地迈进。 

“青水不光生态好、风景佳,还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钟宏志说,目前,青水正在大力发展茶旅、采摘、观鸟、民宿、研学等项目,力争做到乡村游能引人“乡愁顿生”、亲子游让人“身临其境”、研学游促人“游学相长”。  

唱好“农”歌,美丽乡村入画来

今年种植烟叶7700亩、莴苣7000亩、玉米1.9万亩,种植苦瓜、毛豆、线椒、茄子等蔬菜3000亩,鲜笋产量达2.5万吨,笋干产量达300吨……  

村村无闲田,家家无闲人。在青水,一年四季,高山、田野里,处处是一片丰收景。

近年来,青水因地制宜,全力打造高山蔬菜、贵州中烟、生态茶叶、绿色笋竹、林下经济、山地养殖等特色农业六大基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这些“金山银山”,少不了当地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

连日来,在永安市青水畲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垂江忙着与当地农户签订茄子种植合同。他介绍说,由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农民种植茄子,最后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目前,合作社已经签了10多亩订单,计划种植八九十亩。“订单农业”,让农民不愁销路,专心种菜,稳卖稳赚。 

茄子、玉米、线椒、莴苣……合作社通过基地种植、订单农业、统购统销等方式,帮助当地农户“牵线搭桥”,跑市场、找销路,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以永安市青水畲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在青水全乡4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5家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引领下,当地农户通过差异化种植,推广“菜-玉米-菜”“烟-玉米”和“烟-稻-菜”等高效栽培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致富路。

富了钱袋,美了乡村。如今的青水畲族乡,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在变得更美。

冬日阳光和煦,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际头畲族村的老人们,聚在村部前的休闲健身广场,晒太阳、聊天、锻炼。“原来这里就是一块黄土地,杂草丛生。自从改造成小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这里每天都很热闹。”村主任钟育淮说。 

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美好新生活。近年来,际头加快推进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拓宽村道路面,实施农房整治立面改造,尽显“小青瓦、白灰墙、坡屋面、翘屋脊”的畲族传统建筑风格,开展环境整治,全村配备干湿垃圾桶100个,垃圾集中堆放、处理,还进行了健身步道建设、水尾鱼塘美化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同样,美丽乡村建设也扮靓了青水畲族乡罗溪畲族村,一股洁净新风扑面而来。早在2009年,村里就动员村民圈养家禽家畜,在开了几次村代会、党员大会后,村里的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大家慢慢转变了放养习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没了鸡鸭出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五年前,罗溪畲族村利用村财,在村民家门口配置了50个垃圾桶,平均每三户就有一个,方便村民倾倒垃圾,集中统一清运。2017年,村里还争取上级资金,完成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污水不再遍地横流,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罗溪畲族村以种植烟叶、玉米、蔬菜为主。“每到农产品交易的时候,村民会集中在路边进行装车,车走后,路面经常剩下不少菜叶,我们就在路边的一些集中点配备了自制扫把,方便村民及时清扫。”村书记上官明高向分享了一些环境整治的“小妙招”。为了让村民爱河、护河,他们还在河里投放了鱼苗。 

这些小举措,变成了村规民约,让村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生产习惯。看到村子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有些常年在外工作生活的罗溪人,都表示退休后想回村养老。

放眼畲乡,处处美如画。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青水推行建管并举,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突出畲乡风貌,展现田园风光。多年来,青水已培育了汀海、际头等11个美丽乡村,其中6个村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同样,在集镇,青水畲族乡按照“统一风格、彰显特色、强化功能、简洁节约”原则,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品位,尽显畲乡新风貌。这其中,今年初投入使用的畲乡农贸市场,集农贸、赶圩、停车与商住等功能为一体,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便利。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