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来到永春县达埔镇新琼村,双向四车道的柏油马路视野开阔,一座座三到四层的小别墅沿道路铺开。过去,当地有句顺口溜“新琼,新琼,达埔最穷”,村民外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琼人。然而,自2014年列入省定建档立卡扶贫开发村以来,这个有着5000多常住人口的村庄,用5年多的时间,不仅从昔日的“穷村子”变成让人羡慕的文明村、小康村,还成为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村级党组织获评为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以前居住在“脏乱差”环境中的村民统一搬迁,住进了现代小区。 (新琼村供图)
镜头一 脱贫户发自肺腑鞠躬感恩帮扶
对于这些年新琼村的变化,省派驻新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朝民和村党支部书记潘文兵如数家珍,对村里17户贫困户39人的全部脱贫过程更是了然于心。
一行来到今年48岁的脱贫户潘友德家中。中,令大家感到意外的场景发生了,潘友德庄重地站了起来,稍稍整理了上衣,深深地向村干部一行人鞠了个躬。没有读过书、不会说普通话的他,以这样的形式表达了对村里帮扶工作的感谢,还用闽南语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原来,潘友德自小家境贫困,身体不好,无法从事重活,一家人就住在只有2个单间的土坯房中,妻子不堪贫苦离家出走,上了年纪的父母、孩子和他一家四口,一年仅靠着务农赚来的3000多元过日子。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新琼村党支部第一时间向上级申请将潘友德列入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还为他办理了农保和医疗叠加保险。
“通过安居工程等项目,争取了8.1万元,为他家异地扶贫搬迁,建起了新房子,还与周边村民沟通,修了一条约1米宽的道路,方便一家人出行。”潘文兵说。为了拔掉穷根,新琼村党支部还为潘友德设置了河道巡视员这一公益岗位,每月工资1380元;帮助他就近在一家香企找到一份工作,每月工资为2000多元;加上养家禽的收入,算下来他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成功脱贫。正是这一次次的感动,换来了潘友德的新生,才有了他发自肺腑的鞠躬。
镜头二 村民捐款助学蔚然成风
“我想捐款100元用于村里教育发展。”如今,为了新琼村教育事业,村民你一百我两百的捐款行为越来越多,崇文重教蔚然成风。
这一切始于2017年。那年,刚到村里的刘朝民发现当地义务教育设施条件差。“小学与幼儿园近250名学生挤在一个占地仅3亩的教学楼里上课,教学楼9间教室,只有一个小小的操场,操场连100米的跑道都无法设置,学生的活动空间受限。而且幼儿园和小学的上下课和放学时间不一致,经常互相干扰。”刘朝民说。随即,他与潘文兵等村两委进行沟通,多方筹集资金1049万元,建设新琼小学新校区、改造旧小学校舍为幼儿园。2018年9月,占地30亩的新琼小学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校区尤其重视教师生活环境建设,为全体教师安排了公寓宿舍,配有独立阳台、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方便他们拎包入住。紧接着,新琼村还成立村级教育发展促进中心,先后筹得资金60万元,用于奖教助学。
小山村的教育大手笔暖了村民们的心,也掀起了村民捐资助学的好风气。“过去村民觉得捐资助学是有钱人的事,现在这种观念改变了,大家都踊跃捐款!”村民潘培松说。现在,新琼村人的孩子基本都在本村就学,幼儿园与小学学生超过500人。
镜头三 党员担当作为 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2018年7月21日,新琼村举办村党支部换届选举。77名党员代表均把票投给潘文兵,使得他全票连任村党支部书记。
“2015年第一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我的支持率只有70%。”潘文兵说,有党员代表质疑经商出生的他参选村党支部书记是想捞好处,而他与刘朝民、村两委班子以实际行动换来了群众的支持。“文兵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前就有殷实的家底,上任后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一心为公、毫无私心,有担当、能作为。”达埔镇多家龙头香企负责人一致表示。
在新琼村党支部的努力下,新琼村的变化羡煞旁人——
新琼村先后筹资建设了60kW光伏并网发电、参股投资永春县桃溪水利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项目、购买永春农村信用社股份等44个精准帮扶项目,建设项目总资金3041万元。
村集体借着永春香都大道建设的契机,沿大道建设了占地30亩的现代化小区,160户原本住在脏乱差环境中的村民住进了25栋、5层高的套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新琼村还开展了裸房装修、一重山250亩景观林美化绿化、琼美牛角坝灌溉渠修复、居家养老院提升、滨溪健身步道完善、自然村村道硬化亮化、笼式五人足球场等项目建设。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村集体收入增收渠道也不断拓宽,每年的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甩掉了‘集体收入薄弱村’的帽子。”潘文兵说。
今年,刘朝民为期三年的驻村工作即将届满。他和潘文兵也为新琼村的未来埋下了种子:村文体活动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等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已经开展实质性工作;计划在永春香业园二期购买工业用地16亩,建设泉州强民香业有限公司,将村里零散的制香小作坊聚集到一起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建成后预计每年村集体收入可增收30万元。(林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