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福州林”,打造陇中“生态扶贫样本”
2020-10-19   作者:黄雪梅 王光庆 黄海   来源:福建日报

“十年九旱”的甘肃省定西市,饱受生态致贫之苦。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由福州市对口帮扶定西市。福州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在开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劳务协作扶贫、资金帮扶的同时,还开展难度极大且富有特色的生态扶贫,助力定西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福州把先进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定西生态治理中。四年来,福州市在生态扶贫中投资7055.2万元,在定西市建设生态林20039.3亩(其中安定区10641亩),以“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的理念和实践,给定西人民以绿色希望。

通过生态治理和百姓致富相结合、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先进技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福州与定西齐心协力,探索出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扶贫模式。四年对口帮扶,福州与定西共实施协作项目700多个,帮扶定西市贫困人口56万多人。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富有成效,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2019年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评为“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之一,并收录到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

高位推动生态扶贫

一个地处东南,一个位于西北,福州与定西相距2000多公里。东西部扶贫协作将两地紧紧相连。福州以“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帮实扶、真功实效”赢得了定西政府与百姓的称赞。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境内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缺水,森林覆盖率仅为12%,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5%,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之一。全市共有34个深度贫困乡镇、557个深度贫困村,脱贫形势严峻。

福建省与甘肃省、福州市与定西市的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提出,坚决担当起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政治责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更硬的作风,把扶贫协作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7年以来,福州与定西两市密集对接、领导高频互动。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6次率团赴定西实地考察调研,两地轮流召开联席会议、推进会12次,研究落实生态扶贫、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等工作,推动两市扶贫协作持续深化。同时还成立生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推进实施。

2018年3月14日至16日,时任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王宁,带领代表团到定西开展调研活动,实地察看了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的生态扶贫一期项目,与当地群众一起参加了植树活动。(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他指出,改变定西生态环境脆弱的情况,生态扶贫是重要举措。要坚持科技造林、工程造林,认真总结一期项目做法经验,高标准建造万亩生态林。此后,福州加速推进二三四期生态林建设。

今年10月15日至17日,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率领代表团赴定西市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活动。林宝金说,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收官的紧要关头,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动态帮扶,全面查缺补漏,与定西市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同时坚定不移继续深化对口协作,坚决完成好党中央交给的政治任务。

为实施科技植树造林,福州与定西生态扶贫协作采用“2+1”机制,即两地政府+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与教授张国防都亲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亲自谋划并倡导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运用到定西去。长汀的火焰山与定西的黄土坡虽自然条件不同,生态环境各异,但把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有机统一起来的做法是一样的。通过三方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强化流域治理,把安定区南山万亩生态林打造为陇中“生态扶贫样本”。

应用科技植树造林

昔日,定西市安定区有一首民谣:“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流水,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

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选址在安定区的南面,当地人称为南山。那里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经过几百年来雨水冲刷,遍地是裸露的黄土,基本没有腐殖质层,土壤营养成分几乎为零。

为做好生态扶贫工作,福州市调配有关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团队。作为生态林项目责任单位,福州市水利局派出精兵强将进行统筹协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兰思仁校长、张国防教授、黄秋良老师等专家负责规划设计与技术指导;作为参与具体实施的单位,福州市林业局局长童桂荣从各个国有林场抽调10多名技术骨干,派到一线跟班作业。

为解决土地贫瘠、干旱缺水两大难题,福州来的技术团队大胆创新种植技术,采用“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浇大水”的造林模式。并且为每株苗木配好“营养餐”,配制有机肥、过磷酸钙、生根粉、保水剂等。同时,在多个山头建设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通过水管给每一棵树“解渴”。

在黄土地上,植树是个精细的技术活。严把“整地、施肥、种苗、栽植、浇水、覆土”六个技术关口,每个工序和环节都必须由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签字认可达标后,再实施下一工序。

“坑小了,重新挖;苗小了,重新选;肥料少一点不行,水少浇一点也不行。2017年建设第一期生态林时,我们当地人特别不适应这种‘呆板’,认为这么较真是折腾人,常常闹情绪。但是福州来的技术人员还是坚持原则,渐渐地,大家都被这股劲头感染了,种树都能按照规矩办。”有着20年造林经验的定西市安定区林草局党组成员陈正斌说,“在此之前我们从没这么做过,福州的造林经验对定西来说是颠覆性的。”

为了解决人工挖穴效率低且随意性大的问题,福州来的技术人员突发灵感,把拖拉机改造成挖穴机,一台挖穴机一天能挖2000个坑穴,抵过40个人的工作量,极大地推进了工程造林效率和质量。

经过四期建设,福州与定西东西部生态扶贫协作的标杆项目——安定区南山生态林,植树造林10641亩,栽植各类苗木160.56万株。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福州林”。

“树木不仅要种活种好,还要种出生态,生态好了才能造就森林。因此,除了怎么种树外,种哪些树、密度多大、花草树木如何搭配也颇有讲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张国防说,生态林项目十分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和生态功能提升。例如,林下套种多拉多毛豆、蚕豆等农作物,“以耕代抚”可以抑制林内杂草滋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增加林内湿度,短期内可增加林农收入。豆科植物还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增加土壤肥力,达到“沃土”目的。

“福州林”种植成活率高达98%,而且造一片林,成一片景,这让定西政府和百姓喜出望外。于是特请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团队和福州市林业局局长童桂荣前来,希望以“福州林”为核心区,规划设计森林公园。

“从生态林进一步提升为森林公园,是可以做到的,现已具备了很好的森林资源和基础设施。当初在规划设计生态林项目时,就是以建设森林公园为目标,从空间布局、树种选择到花草树木搭配,我们就是围绕‘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来展开,以期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兰思仁说。

秋高气爽,站在南山顶上的“福州亭”前,环顾四周,乔木、灌木为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花草点缀林间,正契合“福州亭”的楹联——闽中海风扶陇中,云釉万木竞葱茏。

百姓长享绿色福利

“我家原有的40亩地全部退耕还林,一亩补助1200元。我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一年工资有8000元。”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岔村村民李锋乐呵呵地说。

现在,每天都见到很多游客上南山,在“福州林”里散步,在“福州亭”里唱歌。眼看山头越发热闹,李锋工作更来劲了。

李淑梅家住石川镇,曾是当地的贫困户。生态林开始建造后,他们夫妻二人加入造林队伍。一年下来,两人收入超过8万元。李淑梅高兴地说:“我们家在2017年脱贫了,没想到靠种树也能过上好日子哩。”

福州有情,定西有福。万亩生态林建设,带动贫困户参与退耕还林、植树务工、营林管护等,实现精准扶贫。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200元,由国家林草局下发的中央财政资金提供;苗木采购费和村民参加生态林建设的劳务费,则由福州市财政资金的“生态林建设专项”来开支。

据统计,“福州林”项目区涉及退耕还林5032亩,其中贫困户退耕还林1144亩,惠及118户贫困户,获得现金补助137.28万元,户均增收11633元;优先采购贫困户培育的苗木,受益贫困户35户,户均年增收22200元;项目建设过程中,吸纳贫困户890多人参加造林,发放劳务工资274万元,户均年增收3078元;将工程区域中的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选聘为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增收8000元。

“生态林的效益不仅要算小账,更应算大账。要算经济账、生态账和社会账,现有万亩‘福州林’是多功能的,在这个基础和平台上,今后可叠加很多功能,挖掘更大潜力,产生更多效益。依托它发展林花、林果、林蜂、林菌、林药、林旅等产业,将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可预期的后续收入。”定西市市长戴超说,要把福州建设生态林的经验、模式推广到全市,加快建设定西市环城面山绿色生态屏障,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进而推动定西市森林城市的建设。

“福州在定西抓水土流失治理、抓生态建设,是抓到根子上、抓到点子上了。生态林是一片十分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生态财富,将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生态屏障、调节气候等作用,这是一个样板工程、优质工程和德政工程,在定西树立了一座‘生态丰碑’。”定西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亚勤说。

责任编辑:知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