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和鸣 筑梦幸福
2020-10-20   作者:杨珊珊 夏思萱   来源:福建日报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安排,厦门市自2010年起开始对口帮扶临夏州。其中,厦门市思明区结对帮扶临夏州的临夏市和临夏县。

2000多公里的距离,千山万水横亘其间,因着一个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承诺,从此思明区和临夏山海同心,紧紧相连。急临夏所需,尽思明所能,多年来,思明区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倾注真情实意,拿出真招实策,从产业、就业、消费到民生、教育等方面,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帮扶水平,奏响了东西相牵、海陆相连的扶贫协奏曲。

2017年至今,思明区累计落实对口帮扶资金超1.5亿元。特别是立足于帮助当地斩断“贫根”、可持续发展,思明区带去沿海先进城市的优势资源,以产业扶贫、扶智扶志等有效举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临夏增强“造血能力”,在脱贫攻坚战中走出了一条踏实有效的协作之路。

精准发力

小车间托起脱贫梦

枸杞、党参、黄芪、羊肚菌……在临夏州临夏市茶马古市科百佳扶贫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内,一箱箱来自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特色中药材、食用菌已包装好,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车间内,20个工人正麻利地将货品装罐、称重、贴标签。公司副总经理陈昭奋介绍,这20个工人全部来自周边两个村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到扶贫车间好,离家不远,干活不累又稳定,每个月能有3000元收入,我现在很满足。”工人陈艳艳是临夏市折桥镇大庄村村民,因为父母身体不好,独自抚养14岁的儿子的她成了家中唯一能指望的劳动力。在进入扶贫车间之前,她靠在附近的砖厂、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打零工挣钱。

“打零工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但比较累,干完一阵就没活儿干了,一个月只能挣1500元左右。” 陈艳艳说,但每个月光是给父亲买药就要花去1000元,生活费常常很紧张。现在,自己在扶贫车间内稳定上班,再不用东奔西跑挣钱,每个月能拿到比以前多1000多块钱的收入,这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水平,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盼头。

将就业机会送到贫困户家门口,方便就地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思明区引进企业在临夏搭建的特色扶贫车间,是精准帮扶临夏的一个典型缩影。

缝纫机繁忙作业,女工们手指翻转,一个个鞋面被缝制出来,进入下一个流程……位于临夏市折桥镇后古城村的临夏州凯琳鞋业有限公司扶贫工厂内,120余个工人正用双手创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其中就包括7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是今年三月份来的,现在已经比较熟练了,以后我一定能够干得更好!”今年26岁的工人马娟娟说。她在结婚后三年没上过班,在餐饮店打工的老公一个月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要养一家六口人,她说,多亏了有扶贫工厂,让她既能够上班挣钱,又能兼顾家人。

凯琳鞋业总经理宋文凯介绍,目前工厂已经带动了70户家庭约300人脱贫致富,今年他们计划在临夏建成成品鞋的全流程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扎根临夏发展,预计将带动当地更多贫困户就业增收。

据了解,目前,思明区在临夏市、临夏县共建有89个扶贫车间,吸纳逾千名贫困户群众就地就业。从“蹲在家里穷着”,到“走出山沟沟去挣钱”,越来越多的临夏贫困群众正在思明区引进的扶贫车间、扶贫工厂里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注重“造血”

好生态发展动力足

如何激发贫困地区更多脱贫的内生动力,不仅摘掉贫困帽,更斩断贫困根,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呢?

在思明区看来,东西部扶贫协作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重要的应是“授人以渔”。注重通过政府搭台,发挥市场作用,思明区在打造扶贫车间解决就地就业的同时,更吸引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企业、产业扎根发展,与当地实现优势互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走出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80后”姑娘、甘肃成伯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秋香每天都要出现在厦门临夏东西协作高原夏菜种植基地中,查看蔬菜生长的情况。响应东西部扶贫的号召,今年3月,她所在的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被思明区引进,落地临夏。

企业在临夏州共流转了6000多亩土地用于蔬菜种植,仅临夏县中的北塬片区就有超3800亩的种植规模,地里一茬一茬生长的,不仅是企业日益增长的销售数据,更是当地农民赖以改善生活的“金疙瘩”。

近日,在基地内的“田间地头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对莴笋、花菜等蔬菜进行初加工,包装进泡沫箱,放入冷藏库保鲜,等待集中装车发货。

林秋香介绍,企业建在临夏,光流转土地就可以给当地农户带来每年一亩600元左右的租金,并且农民可到基地上班,参与种植、收割、包装等工作,目前基地已经带动了1500人脱贫致富。

今年3月以来,超过170车集装箱大货车从临夏出发前往厦门,每车都装有30吨的临夏菜,已经为企业带来超过2000万元的销售额。企业和当地农民实现了双赢——林秋香说,原本企业看中了临夏种植夏菜的优势,没想到蔬菜的品质和丰收程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我们非常有信心,正准备继续扩大大棚种植规模,以及培育优质苗种交由周边合作社种植、后期包收的方式,带动更多当地农民致富。”林秋香说,他们要把临夏发展成为厦门在西部的“菜篮子”。

结合临夏资源优势,思明区积极推动抓好产业扶贫招商,精准吸引了一批与临夏“水土相服”的农业、制造业企业,形成一个个助力当地发展的强力引擎。

近期,位于临夏县的临夏州经济开发区内,由思明区国企开元国投负责建设的思明产业园正在加快施工中。

临夏县思明开元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顺兴介绍,园区一号厂房和综合楼已经基本建成。

“目前1号厂房一层已引进由厦临公司和一家兰州企业联合的百合加工厂,百合是当地的特色产品,加工厂将带动当地百合种植、加工产业链的发展。”陈顺兴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思明区由国企打头,扎根临夏,带动民企落地,今后该园区还将引进以食品企业为主的企业入驻,形成孵化当地产业发展的摇篮。

全方位帮扶

用真情铺平幸福路

今年,临夏州政府所在的临夏市区,出现了“厦门路”“思明路”两个新路牌。这是因为有市民建议以街道新路名字来纪念两地的深厚友情,得到了当地部门和专家的采纳。

韩集镇思明幼儿园、尹集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莲花镇红色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在思明区帮扶的临夏市、临夏县,一批思明区援建的项目涉及就学、就医、行路、住房等各方面,思明元素早已和当地无法分割。

用心用情帮扶临夏,多年来,随着思明和临夏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两地的帮扶合作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帮扶新格局。“思明力量”正潜移默化地促进当地全面提升。

近期,由思明区引进临夏的甘肃大西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华斌正在当地的几个村里来回跑着。他正忙着将企业的产品——一款三格式化粪池推广开来,他的企业专注于以环保科技推动落后地区的“厕所革命”。

对于许多初到临夏的外地人来说,农村甚至是一些景区中的脏乱的旱厕是让人难以逾越的一道“心坎”。在郑华斌看来,脱贫攻坚,不仅要让临夏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要改善居住环境,让他们的生活习惯、品质有所提升,只有做好“厕所革命”,才能为以后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不仅要富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更要富“脑瓜子”,扶智扶志,让脱贫的内生动力更加充足——如今,碰上周末,在科百佳、凯琳鞋业等思明区企业扶贫车间,常常有面向临夏当地职工开设的“周末学堂”。厦门的援临专业技术人才们走进扶贫车间,教职工识字、说普通话,开设急救课程,让当地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们“做工学习两头赚”。

而在位于临夏县的中达电商产业园,先进的电商理念正为当地群众和产业插上更多“想象的翅膀”。

今年22岁的建档立卡户马龙去年6月经过中达集团输送到厦门培训3个月后,回到临夏开启了自己的电商事业。如今,他已经是4家淘宝店的店主,每个月拥有1万至1.5万元的纯收入,两个月前,他还贷款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小轿车。

“我想都不敢想毕业两三年就能靠自己买上车,现在我每个月给家里至少3000元,撑起了家里半边天。”马龙说,从一开始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做电商,到现在,他决定好好干,相信一定能够给生活带来更大变化。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达在临夏共为930人开展电商培训,其中建档立卡户456人,带动160人脱贫,共有101名残疾人从电商经营中获益,实现脱贫。去年6月,中达还为临夏打造了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西有农时”,到目前为止该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已超过1200万元。

山海情谊深,千里不足惧,朝着小康生活的美好愿景,思明和临夏心手相连,更多携手发展的生动故事正在两地持续上演。

责任编辑:知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