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梁野巍巍,森茂林翠——武平被绿色大自然镶嵌在了沟壑纵横的山脉之中
2021-03-25   来源:工人日报

作为福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武平曾有5个贫困乡镇58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799人。

近年来,带有“脱贫攻坚”四个大字的红头文件,总会摆在武平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邱东方案头最显眼的位置。帮助深度困难职工解困脱困,预防相对困难、意外致困等困难职工家庭致困返贫,将受疫情影响陷入困难的职工纳入帮扶范围,确保解困脱困既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工会帮助职工群众告别贫困的故事。

“甜蜜”的事业

被群山环绕的武平县上赤村,因中赤河穿村而过得名。贫困户谢福煌的家就在中赤河畔的山坡上。

见到了今年70岁的谢福煌。这位曾经的库区移民,1994年搬迁上山。在老谢家的客厅里挂着“中赤乡激励性扶贫养蜂项目一等奖”“最美脱贫示范户”奖状,这些年生活境况的改变让这位老人始料未及。

2017年,武平县总工会挂钩联系上赤村,邱东方见老谢宅子周边野花繁茂、蜜源充足,凭着“山里人”的直觉,他特地托人给老谢捎来了蜜蜂。从此,谢福煌便与林下经济结缘,一家人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了2万元,走出了贫困。老谢感叹:“养蜂好呀,还是邱东方主席给我们指的路子准。”

如今,从老谢家里的菜地到二层的走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蜂箱。老谢告诉:“当初邱东方主席送来的10箱蜜蜂已经分窝出了60箱,蜂蜜的产量也从当年的150斤增加到了400多斤。”

梁野山蜂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福建省劳动模范钟亮生是邱东方给老谢找来的“师傅”。为发挥劳模引领作用,武平县总成立了劳模志愿者服务队,组成5个工作小组,开展“技术下乡 劳模扶贫”服务活动。钟亮生就是服务队的成员,而老谢则是这支服务队技术帮扶的3000多名贫困对象中的一员。

县劳模协会会长、福建省劳模、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刘星光告诉,通过产业带动、技术培训、资金帮扶、电商营销等手段,劳模协会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劳模合作社+贫困农户”扶贫模式,正逐步从以前的随机联结贫困户走向目标明确的“定制化”。2015年以来,该县与贫困户结对开展技术扶贫、产业扶贫的劳模已有36名。

购物袋里也有扶贫温度

在武平县最南端的岩前镇将军村,拔地而起的珍稀食用菌工厂化养殖基地就藏在群山里。工会干部陈宝英在这里见到了曾经靠摆地摊为生的困难职工陈春。靠着在这个基地里打工赚到的每月4000多元钱,陈春在附近的镇上买了146平方米的新房。

2016年以来,武平县总工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方略,制定精准帮扶工作方案,抓好定点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县总工会挂钩联系的上赤村、平沿村,于2020年4月全部实现脱贫,包括老谢在内的39户、26名对口帮扶对象实现了“小康梦”。

连日来,全国农业劳模、福建省喜浪农业公司总经理温晓红每天都要到稻田里看看,一边指导农户们科学种植,一边帮忙把一旁粮库里的一包包大米打包装车。这些大米要发往的去处,是县总工会职工福利对接供应点负责人林兴发通过微信推送来的企业。

在去年全国扶贫日“开业”的武平县贫困户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心里,包括温晓红企业生产的喜浪大米在内的多种绿色优质农产品,边上都摆放着专属二维码。扫码便可以看到这些扶农产品背后的贫困户信息。

作为全市成立的首个贫困户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心,该中心为贫困户农产品构建了便捷、畅通、高效、稳定的流通渠道和对接平台,打造了“产销一体化”的扶贫链条。

中心负责人林兴发告诉,展厅里展出的农产品涵盖瓜果蔬菜、畜禽肉蛋、五谷杂粮等多个品类。中心通过各乡镇脱贫办摸底贫困户的销售需求,与贫困户签订订购协议,配送至中心进行销售;通过设立标准化检测中心,保障食品安全;通过职工福利对接供应点汇总各级工会需求,将这些助农产品精准配送到职工手中。

就这样,贫困户的“小康梦”被装进了职工群众的购物袋。

近年来,武平县总搭建了与县贫困户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心联动的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工会、食堂选购贫困户农副产品,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关系等“以购代扶”消费扶贫模式,推动实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2020年,对接平台的年营业额高达806万元。去年,还有95家基层工会采购农副产品,消费总额达到了177万余元。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