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天的老区村像花儿一样
2021-05-26   作者:沈琳   来源:福建日报

莆田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数以万计的莆仙儿女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

莆田是福建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共闽中地方组织的发源地和所在地。据记载,1926年2月,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就在莆田哲理中学钟楼建立,这是莆田也是闽中第一个党组织,成为点燃莆田以至闽中地区的革命火种,是领导闽中地区革命斗争的核心。在之后长达24年的革命斗争中,闽中党组织和游击队以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过不寻常的记忆;这里的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有过动人心弦的故事;这里的每一个发展变化,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搬迁重建新农村

车窗外,空气带着山雨初晴的清甜,左侧竹林葱翠,右侧山石林立,沿着起伏的山路前行,不知拐了几道弯,在红色路标的指引下,仙游县钟山镇临水村浮现在眼前。

微信图片_20210526174011.jpg

“1943年,中共闽中特委进驻临水村上湖底。这里曾是闽浙赣游击队司令部、闽中特委司令部、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近来,临水村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迎来一批批初心寻访者。村支书郑青青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讲起村里的红色历史,她滔滔不绝。

偏僻的地理位置以及四面环山的环境,是昔日临水村开展革命活动的优势所在,也是现在束缚临水村发展的客观因素。由于一直以来交通不便,革命老区村临水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人居环境非常落后,曾经被列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回忆过去的生活,50岁的村民邓加来感慨道:“没出路,每天再辛苦也赚不到钱。”转机出现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2017年,邓加来和乡亲们搬到钟山镇的临鸣新村。在那里,只需交1万元,他就分了一套79平方米的房子。邓加来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缺少劳动力,谈起现在的生活,他脸上满是喜悦和感恩,不仅搬进了新村,女儿也顺利入学。如今,他在村里从事蜂蜜、山茶油等农副产品生产及包装,实现了稳定脱贫。

临水村的发展,肉眼可见。

该村委托浙江大学乡村振兴策划团队编制《仙游县钟山镇临水村乡村规划》,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安排编制规划,做到建设发展有规可循。引进福建省金和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山林地20公顷种植优质水稻、蔬菜、水蜜桃、葡萄柚等。公司和村“两委”根据岗位需要,优先安排贫困户从事劳作、管理等工作,并为他们做好就业指导、技术培训等,增强贫困户的就业能力。

同时,临水村在各级财政项目的支持下,投资入股钟山镇漈兜电站技改项目、仙游县垃圾焚烧发电站项目、仙游县乡村振兴集团、仙游县扶贫开发公司等;还依托临水夫人陈靖姑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底蕴,修缮留存的古民居,开发红色旅游。2020年,临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

脱贫从基建入手

盛夏时节,来到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除了天气的温度,还感受到这里发展的热度。

宽阔整洁的道路,修葺规整的绿化,让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眼前的环境变化,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是硬件设施破损落后的薄弱村。村支书周国章说,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为加快脱贫步伐,村里先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

曾经,由于下垞村地处深山中,饮用水严重不足,加上山区地势复杂,海拔高低落差大,水压低,低处无法向高处供水等原因,村民的正常生活用水无法保障。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启动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投入约350万元,打机井、安装净水过滤设备,把甘甜洁净的自来水送入群众的家里。

青石曲径,古色古香,下垞村里有一座黛瓦白墙的老房子,房间正中挂着一面鲜艳的党旗,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福建早期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陈国柱故居。当年,他最早在莆田发展共产党员,并创建闽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点燃了闽中革命的熊熊烈火。如今,这里是莆田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多年来,乡亲们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建设。82岁的林金铸说:“当年,是乡亲们省吃俭用、东拼西凑的钱供我读完大学,退休后,我就想回来为家乡尽一份力。”林金铸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是一名国防科研人员,退休后回到家乡。初时,他帮助乡邻辅导孩子们的学业,看到家乡经济发展薄弱的面貌,他转向农业科研探索,先后引进葛根、超甜椪柑嫁接、红心柚等经济作物,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17年之前,下垞村还是一个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空壳村”。鲜明的革命红、醉人的生态绿,为下垞村打开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让昔日靠天吃饭的后发山区撕掉贫穷落后的标签。近年来,下垞村通过电商服务点建设、共4期的光伏扶贫发电站建设,进行土地流转和招租、贫困村破壳消薄等项目,2020年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

村民吃上“旅游饭”

澳柄桥上,三三两两的人闲坐着,或歇息,或聊天;孩童们牵着狗,互相追逐,奔跑嬉戏,好不热闹;青石板路上,经过的游客放慢原本匆忙的脚步,望向潺潺的溪流,感受温润的溪风。福建省生态村、美丽乡村、文明村……多年来,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这个革命老区村,一步一个脚印,用勤劳和智慧,让文明村创建结出累累硕果。

澳东村有一处红军207团旧址,在革命年代曾是闽中游击斗争的阵地。如今,该村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昔日落后的老区村逐步变身特色旅游景点。

作为白沙镇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的“排头兵”,澳东村地理位置和基础条件颇具优势。村里有澳柄宫、澳柄桥、红军岭、207团陈列馆、入党誓词展馆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历史悠久的古驿道、修葺一新的文化长廊等景观,发展旅游得天独厚。

眼前生机勃勃的乡村,谁能想到原是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呢?没有产业、没有工厂,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在家种地,曾是澳东村的写照。

“现在,一天就有上千人来参观旅游。前阵子村口一天停了72辆大巴车,现在是旅游旺季,要来参观需提前预约。”村支书许新华说,依托庞大的客流量,原先山货要运到镇上才能卖掉,现在都不用出村,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纵有万千美景,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那也藏在深山无人知。“近几年基础设施不断投入,村里的外立面也全部进行打造,景观亭、主干道绿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也已全部投入使用。”许新华介绍,村里从党员到干部群众,参加人居环境整治达2000人次,打捞溪道垃圾水浮莲7300立方米,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不管是房前屋后还是村头巷尾,地上无垃圾,房子门前排放整齐,一幅幅美丽的山居图迎面而来。

“下一步,将加快乡村开发进度,深挖红色内涵,投入相应资金加快对红军岭、古驿道、古商业街进行修复;同时,引进旅游公司参与开发,把澳东村建成‘红色、古色、绿色’相融合的文旅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许新华说。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