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多彩画卷 焕发新活力
——漳平市象湖镇扎实推进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建设
2021-07-15   作者:林美芳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中国福建三农网漳平7月15日讯 2019年,象湖镇杨美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象湖镇以此为契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生态、人文、区域、资源等优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整合,盘活“红”“绿”“灰”资源,助力杨美省级试点示范村落地,纵深推进全域振兴。 截至目前,杨美村建成防洪堤1.5公里、省标幸福院1座,人工湿地1座、硬化村道700米,建设休闲步道1000米,房屋平改坡整治完成46栋,立面整治完成51栋,村容村貌稳步提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揽胜,寻“红”觅古。

 以“谋”为先,科学做好调研谋划

象湖镇立足杨美村实际,以“杨美村红色革命旧址群”景区建设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着力点,全方位挖掘有形无形资产。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网上征集民意等形式,向群众征集“杨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我为杨美发展献一计”的“金点子”;组织杨美村主干、产业带头人赴永春、上杭、三明等地进行实地考察10余次,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及特色,研究、总结与各地融合发展的契合点。

该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镇村干部60余人深入杨美村农户民房开展空心房、裸房、危房等信息的摸排与意愿调查,全面整合国土、林业、农业、道路等多方资料数据,通过分类处理、综合归纳,形成杨美资源“一张网”。据统计,杨美村完整保存明清时期历史建筑23座,林地面积18651亩,毛竹林面积1347亩,耕地面积967.8亩,森林覆盖率达85%。聘请专业技术人才,编制集乡村生态游、传承红色文化、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等“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高标准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工作。

以“特”为引,助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突出“革命红、生态绿、古厝灰”三大原色,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原则,围绕“杨美村红色革命旧址群”景区建设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形成“1+1>2”的增强效应。

激发“革命红”动力。积极争取省、龙岩、漳平市出台的各类试点村奖补政策,目前已争取资金320万元。完成红军广场地块的前期拆迁工作;打响“红军题壁留款信”红色诚信品牌,充分利用杨美红色资源优势,发展“红军生活体验区”、“红军路”、“红军廊桥”、“红色文化广场”,通过与旅行社、党校等签订协议,结合研学教育开展“着红军装、唱红军歌、吃红军饭、听红军故事、走红军路”红军生活体验、民宿体验的一日精品游。

打牢“生态绿”基石。通过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整村推进“两治一拆”工作、在国道235沿线种植花草苗木等方式,啃下农村环境整治的硬骨头。截止2020年底,新建、改扩建厕所50座,共拆除空心房36处,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包含旧村复垦、拆除简易棚盖等);整治国道235沿线的裸房,通过斜屋面改造、立面整治,打造安全、经济、实用和美观的村民住宅;建设1.2公里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和1.5公里生态防洪堤项目,在河道边种植杨梅、红叶石楠、樱花、三角梅等苗木600株,有效提升沿河步道休闲景观,增设宣传栏、休闲坐凳等设施;完善村道沿线花池15个,种植花卉,打造多彩道路;充分利用滨河两岸历史建筑,设立红军纪律馆、民俗体验广场、文化广场等综合展示杨美风俗风情风貌。

守护“古厝灰”根魂。以杨美村201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为契机,加强对村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的综合整治及修复,同时积极收集与深挖传统建筑蕴含的文化、家风、民俗内涵。目前,怀德堂、荣代书院、赞美堂修缮工程已基本完工,两座历史建筑正在修缮,下一步将设置保护标识,完善消防设施。

协同赋能,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现代智慧农业,通过发挥食用菌主导产业优势,升级改造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1个,建设厂房2500平方米,年产400万棒,产值860万元,带动辖区村民及贫困户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0余元;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毛竹、山地林果种植,积极创建农场品品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红色+”文旅模式,发展开心农场、食用菌采摘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做足“象湖红色革命旧址群”AAA级景区文章,形成具有杨美特色生态体验游。2020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00多万元。

以“治”为本,构建共治共管格局

积极优化储备人才。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方式,整体优化提升村“两委”班子;组建由老村干部、老党员、优秀乡贤、返乡大学生等10人组成的乡村振兴理事会,通过言传身教、示范引领,带动全体村民积极推进村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组织巾帼志愿服务队、商会等社会力量100多名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参与;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培养乡村振兴主力军。

推行“网格化”共管模式。构建“驻村干部+网格长+网格员+网格协理员”的村级治理网格体系,由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整合护林员、保洁员等各类专兼职力量,成立7个网格26人的治理格局,确保村级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行“党员+网格”责任制,强化党员先锋意识,积极参与到平安村居、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以及黄赌毒、传销、电话诈骗等工作中。

健全长效共治机制。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村委会配备密闭式专用垃圾收集车1辆,设置沿线及公共设施周边垃圾桶40个。对国道235沿线村民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模式进行及时清运处理,并加大环卫设施设备的布控,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建设,保障农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倡导村民参与邻里守望,构建“平安、和谐、幸福”新杨美。( 林美芳)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