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鼎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笔者走进管阳镇西昆村,亲身感受乡村振兴带给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其中,村中的“三张笑脸”使人印象尤为深刻。
革命烈属念党恩
在西昆村鳞次栉比的农家新房中,86岁的革命烈属孔庆和正在自家厅堂里看着儿孙嬉闹,笑容慈祥。
看见笔者来访,老人特意取出了一张一直被他视若珍宝的“物件”。笔者看到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上写着:“孔连进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83年9月。孔庆和老人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小心铺平证明上的折痕:“我父亲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这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一张证明。”
“1934年父亲加入霞鼎泰中心区,在当年的一次对敌作战中不幸中枪,最后不治身亡。”孔庆和透露,孔连进其实是自己的叔父,由于牺牲时年仅20岁,未留下一儿半女,于是奶奶便按农村传统将自己过继给父亲。忆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孔庆和仍止不住摇着头,“那时候日子过得苦啊,父亲是地下游击队的,活着不敢说,死了也不敢说,奶奶只能背地里偷偷哭,我很小就要给人放牛、种地,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孔庆和说。
直到解放后,孔连进的烈士身份得到认证,孔庆和一家的日子才慢慢有了起色。“土改时,村里照顾我们是烈士家属,给我们多分了半亩田,后来国家也我们拨了一笔抚恤金,市民政局也给发了生活补助……”孔庆和说,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心照顾下,他先后参加过村里的农业合作社、互助组,也有了自己的田地和茶园,日子逐渐不愁吃喝。
岁月荏苒,如今,孔庆和儿孙满堂,每个月还能拿到2800多元的农村生活补助。“每个月不用干活,就能拿这么多钱,家里电视、冰箱啥都有,这日子以前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啊。”孔庆和写满沧桑的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现在生活这么好,要感谢党啊,我也要养好身体,多享受几年这样的好日子!”
喝水不忘挖井人
口口声声念党恩的还有67岁的孔郑姜。每次走到村委会办公楼前,他总会停下脚步,把目光转向左侧的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西昆有了饮用水,勿忘省里扶贫队。”
作为当年参与立碑的村民之一,孔郑姜说:“立这个碑就是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喝水不忘挖井人’。”孔郑姜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全村人只靠村口的一口水井喝水。“那时候挑水还要赶早,每天水井旁边都有人排长队,很不方便。”
1991年,村里迎来了省扶贫队的干部,干部们在了解到村民的用水难题后,随即牵头在河山建设一个水库,并铺设管道,引水入村。半年后,村里终于用上了自来水。孔郑姜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看到白花花的清水从自来水管流出时的激动心情。
“这些年,党和政府关心帮助我们农村,不仅给我们通水,还给我们通电、通路,生活方便多了。”孔郑姜告诉笔者,以前上山种茶,要肩挑背扛走上好几里山路,才能将肥料运到山上,这几年村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连茶园都通路了,如今去茶园干活,都能骑电瓶车往返,轻松多了。
“现在种茶不累,效益还好,我这身板子还能多干几年,多赚些钱哩!”幸福的笑容绽开在孔郑姜的脸上。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这边种了半辈子茶的孔郑姜依然孜孜不倦,那边年仅22岁的村民孔繁煜也在西昆白茶中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目前,在西昆孔家茶叶有限公司就职的孔繁煜,去年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村中投身白茶产业。“我们西昆种茶历史悠久,我的家族世代制茶,我从小对西昆白茶就很有感情。”孔繁煜说,这几年,福鼎白茶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带动了西昆白茶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回到农村发展白茶,不应只是老一辈人的坚持,还应该要有年轻人的作为。
孔繁煜为客户介绍白茶产品
“返乡之后,我主要是把年轻人的思维发挥出来,帮助公司开拓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公司的业绩实力得到提升,公司发展好了,就能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孔繁煜说,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5000余亩茶园,共带动、帮扶农户400余户,公司定向收购农户白茶,每户茶农每年可增收18000余元。交谈间,孔繁煜年轻的笑脸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畅谈变迁,喜话幸福,三张笑脸,描绘出西昆村走向小康的幸福生活。据了解,西昆村自2019年被列为乡村振兴试点村以来,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进行集体经济改革,引进大型茶企,打造西昆生态茶园,提高村民收入。“西昆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的领导,带领我们农村摆脱贫困,走向振兴。”西昆村党支部书记孔庆平表示:“下一步,西昆还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按照‘十四五发展计划’,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形式,带领全体村民同心奔小康。”( 夏岩缘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