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图片来源:三明日报)
5年来,三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455.34亿元增长至534.4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918元增长至19533元,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乡村振兴“答卷”。
乡村振兴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要久久为功求实效。近年来,三明市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不断激发农村生机与活力,绘就了一幅幅环境更美、产业更兴、村民更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乡村更美
金溪河畔,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景致秀美,擂茶飘香。
“村里有荷塘、公园,山上有脐橙林,金溪有皮划艇,和5年前相比,常口村当然更美!”提及家乡的变化,村民高发旺赞不绝口。
常口村绘就美丽乡村画卷背后有故事: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常口村调研,他殷切叮嘱道: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常口村党支部自觉把总书记的嘱托写进村规民约,20多年来,一以贯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带领村民精心画好山水画。
这些年,常口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态化发展、园林化改造,建成荷花池、沿河栈道等景观设施,并开展整治农房行动,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站……村容村貌再上新台阶。
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依山傍水的村庄处处可见。近年来,三明市立足良好的资源禀赋,高标准打造绿盈乡村,重点推进特色景观带、村内步道、生态水系建设,配套完善休闲、运动、体验等基础设施,一个个美丽乡村呼之欲出。
肖家山地处明溪县胡坊镇,群山环抱,古朴静谧,美如画卷。
以推动乡村振兴为契机,这几年,肖家山村两委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工作,修缮旧小学、改造停车场,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并立足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景点,古村落日渐迸发出新活力。
“肖家山变美,我们的日子过得更舒心了。”村民陈琴轩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5年来,三明市围绕“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整治思路,以“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近3年来,全市累计新建改造农村公厕769座、户厕43万余户,农村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98.79%;整治既有农房11397幢;集镇区和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乡镇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以上。
针对“有新房没新村”问题,近年来,三明市建立健全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坚持规划设计“一张图”、布局“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监管“一条龙”,农村住宅风貌得以有效改善。
“每天晚饭后,大家都会出来转一转,聊聊家常,呼吸清新空气!”“政府投入大笔资金改善环境,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村庄更加生态、美丽、宜居,村民们纷纷点赞。
产业更兴
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以前开店,自己买菜、包水饺,现在,菜肉有人专门派送,水饺可以购买成品……”作为一名资深“小吃人”,在江苏省宜兴市开店的吴春香,对沙县小吃的发展壮大感触颇深。
随着时代需求变化,沙县小吃走上了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全国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达500多亿元,全县外出经营小吃6万多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
今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俞邦村考察,勉励沙县小吃要做大做强,继续引领风骚。“我们要牢记嘱托,让沙县小吃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俞邦村村支书、主任俞和法坚定地说。
如果说人间百味为乡村振兴添活力,那么蓬勃发展的特色现代农业,便是推动三明市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持续抓好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5大优势特色产业,宁化河龙贡米、明溪中药材和建宁莲子等26个“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2020年全市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620亿元。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去年全市杂交水稻种子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产值近10亿元。
——大力发展茶产业,打造生态茶品牌,去年,沙县、泰宁列入国家武夷岩茶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近30亿元。
曲院叠水、夜光跑道、七彩滑道……走进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每一处风景都让人驻足。经过多年发展,高峰村已形成“生态+”“农业+”“康养+”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高峰村直接从事旅游的村民有260多人,占全体人数近三分之一。去年,全村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0万元。“看,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了!”村民林华喜笑颜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三明市着力打造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去年以来,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2000万人次,带动2万户农户增收。
以融为“桥”,三明市充分发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全力推动两岸乡村融合振兴。去年,全市获批省级闽台基层交流示范基地2个,“海峡两岸(三明)文旅康养基地”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百姓更富
“现在每月差不多能挣2000元咧!”在宁化县淮土镇团结村,村民温红英做完家务后,便到村里的蔬果公司加工小黄瓜。
团结村过去是个贫困村。2015年,村里抓住省、市、县3级扶贫开发协会结对帮扶的机遇,注册成立“家家果蔬有限公司”,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17年顺利脱贫。目前,团结村人均年收入约1.5万元,是2013年的2.25倍。
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好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三明市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扎实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三明百姓的日子越过越顺畅,全市3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早已“摘帽”退出。
为深化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此前,三明市选择32个基础条件好、村级班子强的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其中26个贫困村成为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加快推进“土改”“林改”“金改”力度,探索绿色金融改革机制……乡村振兴路上,三明市勇当改革先行者。去年,全市“振兴贷”精准建档32万户,累计放款11.39亿元;“福”系列产品授信3.09万户、25.78亿元,累计放款2.95户、24.64亿元。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近年来,三明市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巩固提升行动,已推动全市建设县级以上文明村镇970个,全市完成89个乡镇(街道)实践所、625个村(社区)级实践站建设,乡野大地劲吹文明风。
通过持续开展“半台戏”“迎世遗·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等文化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已逐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粗放型向精准化转变。
结合乡村发展实际,三明市深化“文明引领移风易俗”主题活动,不断拓展乡风宣传渠道,常态化开展“带彩打牌”、丧葬不良风气整治行动,乡风日渐文明,村民精神面貌有了新变化。
百姓富足、乡风文明的美好现状如何保持常态长效?
实施“人才回引”,整顿“软弱涣散”,探索将“乡贤回归”“积分制”等引入乡村自治实践……三明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带头人”,确保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
村庄生态宜居、产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和乐……眼下,在三明广袤沃野,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乡村振兴乐章正在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