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碧叶,瓜果飘香。走进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长见村的东方红家庭农场,只见一片片碧绿的枝叶下,挂着一个个“穿”着衣服的丝瓜。
“这些套袋的丝瓜都是台湾肉丝瓜,基本上被上海、杭州、长沙,以及福州、厦门等地的酒店订购一空,收益还不错。”农场主人杨龙笑着说,“刚才还有南昌的酒店打电话来说想订货,已经没有了。”
面对质疑和不解 他选择回家种菜
1983年出生的杨龙是土生土长的长见村人,16岁初中毕业后,他到苏州一所职业中专求学;19岁中专毕业后,他就到浙江台州的一所造船厂工作,从学徒干起。
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杨龙很快就掌握了船舶管道安装技术,顺利出师。经过多年的辛苦努力,他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还拉起了一支有30多人的工程队伍。事业顺风顺水的同时,他不仅在村里光荣入党,还迎来了爱情,与漳州诏安的姑娘何桂华喜结连理。
2015年底,杨龙与妻子一起返乡创业,回归农业。“那时,身边很多朋友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回来。因为在外面干得好好的,收入挺不错,他们觉得回家种菜很丢人。”面对质疑和不解,杨龙没有打退堂鼓,而是选择扎下根来,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成立东方红家庭农场和建阳区龙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村里200多亩的闲置土地,并雇佣部分村民,开始种植生态蔬菜。
“妻子老家那边现代农业做得很好,尤其是在闽台农业合作上很有特色。我和妻子去厦门、漳州一带考察,发现原来种蔬菜也可以做得精细化、工业化。”杨龙说,想到自己家乡那些在绿水青山间的优质土地,他觉得发展前景广阔,更加坚定了自己返乡种蔬菜的决心。
面对挫折和失败 他坚持初心不改
“来来来,尝尝我们农场里无土栽培的西红柿。”围坐在一张小茶桌边,杨龙请大家品尝上午刚采摘下来的小西红柿。一口咬下,满嘴汁香四溢,美味解渴。“别看农场这几年好像还不错,但开始时也走了不少弯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初,杨龙带着满满的憧憬,豪情万丈返乡创业,可创业第一年的残酷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虽然我在农村长大,可地里的活却是七窍开了六窍,一窍不通。所以回来种菜,一切要从零开始学起。”杨龙笑着说,他在农场里种植了辣椒、苦瓜、黄瓜、茄子等多个蔬菜品种,还专门从漳州聘请了一位农技员。“技术员怎么要求,我就怎么做,边做边学习。”
干劲十足的杨龙几乎每天都待在农场里,精心“伺候”着地里的蔬菜。“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到头来一算,亏了60多万元。”杨龙回忆说,“后来我认真反思了一下,总结了失败的原因,首先是自己技术不过关,其次就是蔬菜品类比较多,管理不到位。”
一看种菜亏了这么多钱,家里人纷纷劝他不要继续干下去。谈起那段经历,何桂华笑骂:“可他就是一根筋,还要继续干下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初心不改!”
面对梦想和未来 他永远激情满怀
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站起来。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杨龙放弃,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去解开成功的密码。
“2017年3月,建阳区农业农村局推荐我到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学习。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到了技术,还经常到农业龙头企业参观学习,在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拓展销售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杨龙说。
不仅如此,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区农业、商务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农场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和建阳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除了当地的科技特派员外,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特派团队也定期到农场开展科技服务。
杨龙说,目前农场的品种以丝瓜为主,除了台湾肉丝瓜外,还有一片农科院的试验田,种植苹果丝瓜、白丝瓜、青丝瓜和其它一些蔬菜品种。“2017年和2018年,我们先后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农场的菜卖得更好了,实现了扭亏为盈。”
2020年开始,杨龙与周边农户建立合作关系,扩大丝瓜种植面积。由其统一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再统一价格回收产品,统一销售,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农村是一片创业热土,现代农业大有可为。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农场的池塘里,荷叶随风摇曳,荡起一波又一波的波浪,空气中带着甜甜的味道,也激荡着杨龙自豪、喜悦的心情。
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杨龙”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
事业有成的杨龙选择返乡创业,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一部分乡亲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和产业模式,带动了当地农民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挖掘更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动力。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在村里如鱼得水,干得有声有色。而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杨龙这样有梦想敢担当有作为的年轻人。
乡村振兴不仅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还要留得住青年人才。我过一些村支书、乡贤、返乡创业青年,他们有想法,有担当,善作为,引领着美丽乡村建设。或传承文化,留住了乡愁;或发展产业,壮大了农村经济。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乡村振兴之路才会越发宽广。希望能有更多的“杨龙”逐梦田间,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