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11-29   作者:张辉   来源:福建日报

ca7423b5-ac7f-47fb-b957-965c23b69ffa.jpg.jpg

解读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海峡社区营造与乡村治理中心副主任刘飞翔

党代会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让绿水青山成为福建的骄傲。

据此,福建农林大学海峡社区营造与乡村治理中心副主任刘飞翔解读说:“福建以老区苏区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提前一年实现脱贫,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成功范例。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乡村振兴迎来新起航。福建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广大农村正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奋勇迈进。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清新福建’已成为亮丽名片,39项改革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刘飞翔说,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福建应当立足生态优势,挖掘特色资源,以改革创新赋能,走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福建特色

乡村振兴可以有多元的实现路径和丰富的实践模式,顶层设计和特色定位是关键。走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就要好好地研究一下,在全国范围内,福建乡村在辨识度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性、独特性和有灵魂个性的主题名片。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生态牌也应当居于首要地位。

福建乡村山体、水体、建筑景观等有着互为生态的空间资源价值,水脉、田脉、文脉脉脉相连,脉脉相通,是福建连绵不绝人文精神的投影,易于形成差异化体验价值。如果说成都乡村有休闲经济、浙江乡村有美丽经济,福建的乡村则是中国幸福农村生活的模范生——有山有海,山水一色、海天一体,山绿水清、山海和谐赋予生态文明,山海共享孕育共同富裕。福建要充分念好山海经,发挥民间智慧,打造山海休闲人家的优质生活;要坚持农村山区线和沿海线并举,内连外融,贡献福建山海融合的样本智慧,形成福建有思想的乡村振兴实践体系。

关键词:深化改革

振兴乡村需要新时代的制度创新。福建脱贫攻坚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既离不开福建广大基层干部不负人民厚望,在脱贫一线奋勇拼搏,乘势而上,更源自改革创新带来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便创造性地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重要理念,开展了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山海协作、闽宁协作、下派驻村干部等重要实践。

如今,福建正以新时代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各地创新实践层出不穷。譬如,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永泰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晋江市以“五营五微双创”体系为核心抓手的农村创业创新、连江县“党建+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企业联盟”、屏南县文创振兴、闽清县三农超市、南平市“圆梦村”……各地都在探索具有在地化经验、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制度创新体系。此外,如永春县的生态产品价值化、屏南县龙潭村的“工料法”、晋江市的乡村治理人才评级、永泰县乡村复兴基金会、宁德市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等,都在厚植乡村创新创业生态和打造系列治理新模式,持续为福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关键词:融合发展

整合各地优势资源,促进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而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探寻融合发展新方式,增强融合主体的建设,因地制宜,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共赢。

山海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通过立足于当地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民俗之美,积极构建旅游+康养+体验式的产业链条。在福建各地乡村振兴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安溪铁观音构建了茶文化与“茶旅游”“茶体验”的相互交融、协同并进体系;明溪的薯芋产业通过品牌建设以及文化融合,打造出了具有独特性的明溪薯芋文化;建宁的莲产业通过优种栽培,建立莲文化主题馆,划定核心种植区等方式,依托自然环境区位优势,为福建乡村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产村融合是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要实现产业与乡村的有机融合就需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以村两委为抓手,龙头企业牵头,乡村经济合作组织为桥梁,种植大户与大型农场为基础,因势利导地实现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农村在地化改造。


责任编辑:林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