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东山村奏响畲村幸福嬗变曲
2021-11-29   作者:陈映红 林建忠   来源:闽东日报

走进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只见一条条村道宽敞平坦,一幢幢新楼整齐排列,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冬日暖阳中话着家常。不远处的村委楼前,“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房改造问题”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霞浦东山村奏响畲村幸福嬗变曲

美丽的东山村 陈映红 摄

东山村是老区村,也是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少数民族村寨。“20多年前,村中畲族群众常年居住在山中的茅草屋。那里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老人看病难、孩子读书难,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回忆过去,三沙镇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很是感慨。他说,东山村的美丽蝶变,始于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1998年,东山村开始全面推进茅草房改造、造福工程、异地搬迁等一系列措施。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方能办实事、解民忧。在茅草房改造过程中,东山村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改造。对于地理环境较好的自然村,就地拆除茅草房,补助资金推动原址新建砖瓦房,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

“当时一些群众不愿意搬迁,我们就发动老党员与村干部挨家挨户劝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不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先行搬到山下。这一做法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家纷纷举家搬迁。”钟祖钦说,民心齐、泰山移,在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下,东山村率先将居住条件最差的胡家山、白岩里等自然村22户群众,搬迁到东山主村。之后,又将二坑、三坪等建制村155户群众,集中搬迁至主村,并建设二坑、三坪两个“造福工程”新村,形成东山中心畲村,从根本上改善了边远山区群众的居住条件。

搬出大山、告别茅草屋只是发展的第一步。能不能稳得住、能致富,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考验,也是对“新东山”的考验。多年来,东山村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近海捕捞、紫菜养殖、畜牧养殖、茶叶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村财增收、村民致富。同时,探索推行“村村联建、支部联姻”模式,在维持村级行政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财务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打破村域界限,将东山、二坑、三坪等三个村实行党组织联建,于2015年成立东山中心村党总支,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党员群众。

在党总支的积极推动下,东山中心村的发展迎来一片“春色”。目前,东山村拥有15家紫菜加工厂,年总产值达1.2亿元;村财收入从基本为零,到2020年实现增收约23万元,人均收入为2.03万元。走在田间地头,不少群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东山村,年过五旬的村民兰阿天正在自家的新房里忙个不停:“我原本是胡家山村的,从茅草屋搬出来已经二十多年了。过去家庭情况不太好,现在我在当地的紫菜加工厂上班,一年能赚4万多元,又盖了新房,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了!”

看着美丽的东山村,村民钟德福发出感叹:“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建起了新砖房,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同样受惠的还有村民兰阿赐,两层的钢筋水泥砖房让他“再也不怕台风来了”……

从破旧的茅草屋,到崭新的居民楼,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东山村挪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东山村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丰富,畲族文化浓郁。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挖掘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村展示馆、感恩路等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海特色畲族村寨。”提及未来,钟祖钦信心满满。在如今的东山村,一栋栋崭新的房屋、一条条宽阔的大道,见证了搬迁群众的苦尽甘来,也成了东山村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