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难言村”到“网红村”,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宁德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已实现美丽嬗变,并列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
新春期间,站在村口望去,白墙黑瓦、木门红灯的42座形态各异的明清风格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四周。沿着村中青石小路漫步,酒吧、奶茶店、手工皂坊……古色古香的村落和文创产业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游客郑先生说,古村落很多瓦房,走走停停拍拍很是惬意;在奶茶店点上一杯奶茶或咖啡,就能享受一个静谧的下午,远离城市的喧嚣。
早期的南岩村,村财收入不高,山高路远、有山没地、有树没林,2014年前常住人口不足百人,房屋荒废破败,因此也被戏称为“难言村”。
为化解“难言之隐”,南岩村近年来利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契机,加强村内古建筑修缮保护,整合红色文化、中草药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创旅游,恢复南岩古韵,带动村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走进南岩本草皂坊,经过村民采摘花草、清洗打浆、脱模切割等工序,一块块颜色各异、造型多样的纯手工皂呈现眼前,成了游客喜爱的纪念品。
据了解,南岩本草在与福州阳光学院达成合作后,王菊珠等村民成立手工皂作坊,福州阳光学院林丽华副教授带领该院校的研发团队点对点指导,就地取材,采摘山野间的中草药制作成手工肥皂,有效成分达到98%。
本草皂坊项目负责人王菊珠说,平时游客可以来这里进行手工DIY,我们也会通过直播和公众号等平台销售产品,2021年项目净收入就有17万元。
新产业、新业态的“活水”注入,让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数据显示,2021年该村游客量达3万多人次,村财收入50余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5500元,提高到2020年的21600元。
福建省税务局派驻南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林其韬表示,将继续沿着“研学+文创”的主线,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发展传统农业、种植业、手工制造业等,提升产品整体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增产增收。
焕然一新的还有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村中,一幢幢整齐排列的新楼房外面,画着精美的畲族风情墙画。冬日暖阳下,村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家常。
东山村是老区村,也是少数民族村寨。1997年前,许多畲族民众困顿于深山茅草房,仅有一条小路通往行政村,每当遇到恶劣天气常常数日都无法出门。
“以前生活很苦,一到刮风下雨就开始担心害怕,屋顶是茅草会被大风吹走,泥墙容易开裂,而且承重能力差。”回忆起当时居住于茅草房中的情景,东山村村民兰春华感慨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
1998年,东山村开始全面推进茅草房改造、易地搬迁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将177户群众搬迁至东山主村,并建设两个“造福工程”新村,形成东山中心畲村,从根本上改善边远山区民众的居住条件,开启了村庄的蝶变之路。
“生活比以前好太多啦,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如今,兰春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四层小楼房,闲暇之余承包一些道路工程,生活安逸幸福。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多年来,东山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近海捕捞、紫菜养殖、畜牧养殖、茶叶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村财增收、村民致富。目前,东山村拥有15家紫菜加工厂,年总产值达1.2亿元;村财收入从基本为零,到2021年实现收入21万余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00元。
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表示,东山村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丰富、畲族文化浓郁,将充分挖掘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海特色畲族村寨。(吴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