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黄鱼之父”刘家富,闽东渔民大多都不陌生。正是这位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挽救了一度濒危的珍贵鱼种 “国鱼”大黄鱼,使其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真正带动了一个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
刘家富出生在福州市连江县一个偏远的渔村,少时常随父亲出海捕鱼,从小便有个“渔业梦”。1971年,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后,刘家富进入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并在县渔场指挥部从事渔场渔情工作。
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数量急剧减少。“再这样捕捞,大黄鱼就灭绝了!”刘家富作为基层水产科技工作者,亲历了我国大黄鱼从丰产丰收到无鱼可捕的过程,便有了通过人工繁育保住大黄鱼资源的想法。
当时,进官井洋产卵场产卵的大黄鱼群体尚存。经申请,1981年底,刘家富带着几大缸海水鱼标本及相关资料,调进了宁德地区水产局,并在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养鱼技术推广工作。
为了做好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前期工作,刘家富努力学习“四大家鱼”人工繁养技术,调查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情况,收集国内外鱼类人工繁殖与增养殖技术资料,并多方呼吁、争取项目立项。
1985年春,“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正式立项,获得1万元项目经费。在刘家富的带领下,项目组经过不懈努力,1987年首次育出100多尾全人工大黄鱼苗,还首创了大黄鱼丁香酚麻醉技术;1990年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
虽然大黄鱼批量育苗成功,但前期试养的大黄鱼总体生长慢,多数人都认为大黄鱼养不大、无养殖开发前景。
1992年,大黄鱼养殖中间试验与深化研究课题受阻。为了坚持试验,刘家富组织成立了“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试验场”,在“破船作住房,土坑为苗池,毛竹当水管,木塞做阀门”的艰苦条件下继续试验。
工不枉人,1995年,刘家富团队攻克大黄鱼生长速度慢的难题,大黄鱼网箱与土池养殖等技术一一试验成功,指导养殖户试养也获丰收。此后,他不断扩大团队,培养技术人才,以试验场作为大黄鱼养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并通过技术培训、技术与信息服务,积极推广大黄鱼养殖技术。
目前,大黄鱼产业已颇具规模。据最新全国渔业年鉴统计,2020年,大黄鱼年产量超25万多吨,育苗量30多亿尾。带动了运输、加工、旅游等行业发展,约30万人实现了就业与脱贫致富。
如今,刘家富退而不休。仍担任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兼技术顾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渔业协会大黄鱼分会名誉会长等职,还自费开设了工作室便于技术研究与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刘家富还先后获得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曾呈奎海洋科技奖“突出成就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最美科技工作者”、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
“推动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需大家共同努力。”谈及大黄鱼产业发展,刘家富说道,在推进大黄鱼行业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大黄鱼加工冷链物流,加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的监管与推广,依旧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