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员正在进行紫云英测产定量
3月25日,雨后初霁,从建宁县城区沿着公路,前往濉溪镇圳头村董家小组,沿途可见田野里一片片紫云英生长茂盛,花开正艳。
一场冬种紫云英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在这里有序进行。田埂上,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农技站站长和濉溪镇各村农技员一字排开观摩压青操作;稻田里,一位农民在前面挥洒生石灰,后面一位农民在操作旋耕机进行紫云英压青作业。
“为何要撒生石灰?”“今年紫云英长得茂盛,撒些生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碱度,要不土壤过酸会影响水稻作物的生长。”建宁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廖华明解释道。
在邻近田块,农技人员正在忙着划定区域,进行测产定量。农户收割紫云英鲜草,农技员在一边称重,一边记录数据。
“亩产2774.3公斤,老连,你家这片紫云英管理得不错啊!”廖华明对着农户连长明竖起大拇指。
“那得感谢你们给我支招,还有技术员的指导,我都记着。”连长明笑呵呵地说,刚播下几天,要及时排水,不能淹没种子,更不能让鸡鸭下田,偷吃种子,入春以后,还要继续加强肥水管理。
52岁的连长明种植杂交水稻制种已有20余年,对于冬闲田种植紫云英的效益,他连连称赞。去年10月,他从镇里免费领回紫云英种子,播撒在50亩收割完的稻田里。现在临近早稻移栽,将紫云英翻耕压青,再灌水沤田,就能改良农田土质,减少化肥用量,一举两得。
农谚云: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究竟紫云英草有多神奇?
“前些年,亲身体验过,有种植紫云英和没有种植紫云英的田块,化肥用量和制种产量,效果差距明显。”老连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按50亩算,全部种植紫云英,一年可省下4000余公斤肥料,节省1万余元肥料成本。
种植一亩紫云英,一般鲜草产量可达1500公斤—2000公斤,其中含有10%的有机质,相当于为土壤提供200公斤的有机质,同时每千公斤鲜草又可为土壤提供8.7公斤左右氮素。经测算,种植紫云英后,化肥施用量能减少30%,种后两至三年,土壤肥力便能显著提升。
“以前,不少农户反应,种地时即使加大化肥使用量,产量也不见增长,这就是肥料使用过多后,土壤肥力降低的表现,而冬种紫云英就是用来改良土壤的,它通过植株吸收空气中的氮,通过根瘤菌把氮素固定在土壤里,秸秆压青沤田增加土壤腐殖质,防止土壤板结。”廖华明介绍。
建宁是中国稻种基地的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种子生产基地。2021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5.3万亩,种子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0%以上。
杂交水稻制种效益较高,农民舍得下肥用药,但肥料用量增加会导致土壤更容易板结硬化。如何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建宁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和品牌兴农为导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实施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大力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撬动农村绿色发展杠杆。
同时,大力推广在冬闲田里种植紫云英,省里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由县土肥站统一采购紫云英种子,各乡镇农技站统一安排专人播种,确保播种质量和播种面积。在播种、开沟排水、压青等各关键技术环节,镇村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
2016年以来,建宁县已累计发展冬种紫云英播种面积20万亩以上,近三年的种植面积年均稳定在3万多亩。据了解,2021年全县化肥使用量(折纯)8027吨,比2020年(8194吨)减少2.03%,预计能节约肥料成本约440万元。
除了在稻田里,近年来,建宁县还推广在果园套种紫云英。
眼下,走进建宁县溪口镇上庄家庭农场,枝头桃花灼灼,树下紫粉花儿盛开,赏心悦目。果园套种紫云英,可以抑制杂草、固氮增肥,对促进果树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改善果品有明显作用。
紫云英种植还可以优化美化环境,成为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和推行乡村游的一个重要项目。在紫云英盛开的季节,乡村田野里被装点成紫色的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