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丨典型案例(69)王清海:坚守“传统”,情满“铁观音”
2022-07-01   作者:吴隆重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人物简介:

王清海,1971年生,福建省闽州浓韵汇茶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中国制茶大师,制茶高级工程师,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泉州市非遗(乌龙茶)项目传承人。先后获得泉州市劳动模范、泉州市第三层次人才、2021年度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安溪县“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1.png

王清海在“摇青”

“茶二代”接下“传统”衣钵

王清海出生在一个茶叶世家。父亲担任茶厂厂长20多年,是远近闻名的资深茶师,带出了众多学徒。

儿时印象,一叶铁观音茶青相当于一分钱,可以买两颗糖果。年纪稍长,王清海开始留心铁观音茶的制作。从小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王清海决心将铁观音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2.png

王清海(左一)在茶园指导茶叶管理

17岁那年,王清海到父亲的茶厂当学徒。他不断地向厂里的制茶老前辈学习制茶技艺,从茶叶初制到精制,直到最后能够独当一面。1993年,王清海从茶厂出来自主创业,做起了“茶商”。他一边收购经销茶叶,一边坚持管理自家的茶园。

王清海在茶厂学来的技艺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针对制茶中的关键摇青环节,他自编四句摇青顺口溜:“一摇茶叶走起水,二摇茶叶还阳来,三摇绿叶红镶边,四摇摇出观音韵。”独具匠心地总结出科学、合理、实用的摇青方法,他将这“秘诀”分享给茶农,让他们照这个方法生产,确保每片茶叶都能散发高雅的“铁观音韵”,经受市场检验。

生意上顺风顺水,源于对“传统口味”的严格把控。每年茶季,他都会回老家看管茶山,自己看青、做青、出货,确保茶叶的“传统口味”。曾经有一段时间,铁观音茶口味多元化,一些茶农为迎合需要,制作出“消青”“脱酸”“歪酸”等风格迥异的茶叶投放市场,以此获利,但王清海从不为所动。他坚持认为正宗的安溪铁观音韵味,应该来自半发酵状态,保持“三红七绿”,金黄汤色,花果香味,甘醇甜润,入口生津,饮后回甘。

正是对“传统”的坚持,王清海制作的铁观音茶,经受住了历次市场波动的考验。

3.png

王清海(左)与茶农交流

2008年起,王清海先后与致富带动能力强的王庆章、王逸仙、郑东等伙伴合作开办茶企,进一步深耕市场。2018年王清海牵头成立“七宝皇农业专业合作社”“云溪茶叶专业合作社”及“浓韵汇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茶园种植管理、茶叶制作技术培训、市场开发辅导活动,带动800户以上茶农增收。

茶“大师”带出一代茶人

制作技艺方面的执着,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王清海频频参加各项茶叶赛事,均有斩获。特别是2017年,王清海参加由安溪县人民政府和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荣获“安溪铁观音大师”称号,夺得百万元大奖。2018年,王清海被认定为安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2021年王清海被认定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在新的起点助推茶产业振兴。

王清海认为,制茶技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真正掌握制茶技艺才是茶农增收的关键。只要有茶农前来请教技术问题,王清海都会热心解答,细说要领。他公开发表《四诊合参法在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上的应用》,毫不隐讳地将自己的制茶技术分享社会。

当然,出好茶的关键在于制茶师傅对制作过程的精准把控,如何掌握传统铁观音茶制作各环节的“火候”,有的人只需稍微点拨就明白,有的必须从基础知识讲解开始,逐步讲通。为此,2017年,王清海创办大师工作室,开展制茶技艺传承活动;2018年担任“清溪讲坛”讲师,通过融媒体平台指导茶农制好茶。2017年-2022年,王清海应邀担任福建农林大学茶学院的校外导师,坚持抽空给大学生上课,讲解茶叶初制和茶叶拼配技术,普及茶文化,希望传统的“铁观音韵”成为高校学子创新创业的灵感源泉。

为了发挥传统制茶技艺的示范带动作用,王清海与剑斗云溪村开展挂钩帮扶活动,培训制茶能手,并帮助该村形成茶园建设、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带动茶农脱贫致富。

王清海运用自己的良好平台,积极宣传安溪县委、县政府关于茶产业的良好政策,利用各种良好契机,向各界人士宣传安溪的茶产业政策。他还联合多位铁观音大师,成立大师工作服务队,配合茶管委、农业农村局,深入全县各地宣传,提振茶行业信心。

“铁观音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共同富裕是广大茶农的共同心愿。”王清海表示,希望掌握一技之长的茶师,都秉持“传帮带”的责任担当,争当茶行业的农村实用人才,学习老一辈茶人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切实的行动,传承茶文化,振兴全行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