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广校:做好“加减乘”,发展“绿富美”
2022-07-19   作者:何菁锦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废料循环、豆稻轮作,在技术上做“加法”;物理防治、割草还田,在投入上做“减法”;三产融合、一水两用在效益上做“乘法”……

生态农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省农广校”)在各地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聚才引智,积极引导各地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因地制宜,抓准生态特色,走出一条产村共赢的可持续生态振兴之路。

在技术上做“加法”

福建省农广校:做好“加减乘”,发展“绿富美”(1)209.png

缪带弟在果园干活

采摘绿色果蔬、品尝地道猪肴、观赏满池荷舞……在宁德市柘荣县城郊乡际头村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里,游客们流连忘返于静谧有趣的田园生活中。

从污染型养殖产业到乡村生态旅游,离不开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缪带弟实施的“猪+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她将养殖场的废弃物变成有机肥、沼液,用于果园(套种果蔬)、荷花种植,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同样养猪又种果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卢中海,构建“饲养生猪+粪养果树+残渣还田”的良性循环生态链,让龙岩市新罗区易家邦蜜柚专业合作社的柚子走俏市场,成了抢手的“外贸果”。

福建省农广校:做好“加减乘”,发展“绿富美”(1)511.png

2014年,郑凤仙成立浦城县乐禾家庭农场,准备“土里淘金”

“每亩净赚至少2000元”,来自南平市浦城县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郑凤仙算了这样一笔“田头账”。他使用“豆+稻”轮作的方法,先种四季豆后种水稻,利用四季豆根瘤菌固氮的特性与豆藤还田,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减少氮肥使用,既有效保护了土壤,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在省农广校的培育引导下,众多像缪带弟、卢中海、郑凤仙这样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学以致用,在现代农业技术上做“加法”,走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在投入上做“减法”

农业要强,不光要做“加法”,还要善于做“减法”,以退为进。近年来,省农广校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生态农业“践行者”。

福建省农广校:做好“加减乘”,发展“绿富美”(1)1199.png

李世民(右一)现场指导有机肥施用方法

“以前的日子苦得很,当然是现在好咯”“也没想到种蜜柚会让乡亲们致富,还是大学生有想法!”……在龙岩市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下坊德里自然村,村民聚在一起常念叨着过去库区移民的苦日子和现今村落的变化。他们口中反复提到的“大学生”便是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李世民。

2014年以来,李世民在德里自然村开始探索农业投入做“减法”,创新实施“蜜柚果园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通过改进施肥方式方法、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果园生草覆盖等举措,实现果园节水40%,节肥30%。他通过这一技术为当地开创蜜柚种植这一新兴主导产业,同时,将此技术复制、推广至其它果树、茶叶、蔬菜等经济园艺作物中去,为上杭乃至整个闽西山区的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一条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福建省农广校:做好“加减乘”,发展“绿富美”(1)1554.png

许巡嵘和他的黄金百香果园

杜绝化肥、农药、激素的投入使用,用豆饼、花生饼、果皮等与糖蜜按照比例制成有益微生物菌肥,辅以农家肥和牡蛎壳的酵素农法种植技术,“以菌治菌”“以草治草”,种植百香果。漳州舌尖猎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巡嵘创业伊始就显得“特例独行”。

“减”去化肥,用有机肥,平潭综合实验区绿绿鑫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成华,让“平潭甘薯”再树品牌;洪长春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物理综合防控措施,“减”去农药,福建帝茂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节”出了生态模式;“减”去除草剂,让果园自然生草,再割草还田,林镇峰的平和县鑫华源家庭农场成了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在效益上做“乘法”

“种的是品质,卖的是健康,经营的是诚信与品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郭叶龙坚持这一发展理念。在种植过程中,他坚持不用除草剂,以生物防治为主,专注发展高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如今,龙海市紫泥绿丰家庭农场出来的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芭乐每公斤能卖到五六元,玉女果每公斤能卖到十几二十元,比市场上的普通芭乐、玉女果价格高出20%。

福建省农广校:做好“加减乘”,发展“绿富美”(1)2455.png

简光星任村主任期间察看村道硬化改造工作

从“煤老板”转行成为“农老板”的简光星,在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发展葡萄树下套种绞股蓝的立体农业模式,采用滴灌技术,节水增产,引领缺水乡镇,走上村美民富的道路。

与简光星一样,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林熙翔也曾经是“煤老板”。2014年转行发展生态农业,在龙岩市新罗区铁山镇谢家邦村的一个煤矸石山上,“硬生生”地打造出了一座集生态种植、游学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花果山”。

福建省农广校:做好“加减乘”,发展“绿富美”(1)2864.png

周建仁和他的稻花鱼产业

“怎样才能带动村民致富?振兴家乡产业从何入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周建仁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他将目光放在抛荒地上,流转了1000亩抛荒地种稻,用稻田里的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这一生态稻渔产业成为光泽县地方特色农业,先后吸引7位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带动了 45个贫困农户、121 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使仁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万多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探索应用生态农业新技术,减低化学农资投入使用,在“一增一减”间,促进生态农业效益倍增和可持续发展。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注重生态农业技术教育,着力引导农村实用人才紧抓产业发展机遇,勤探索,谋作为。

责任编辑: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