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寿宁:特色产业兴 振兴路更宽
2022-08-04   作者:吴苏梅   来源:闽东日报

盛夏,走进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食用菌产业园,只见挖掘机在有机珍稀食用菌现代工厂的场地上,挥舞长臂拓宽道路。而在不远处的一期食用菌大棚里,菇农正在清架搭架,着手上架食用菌菌棒。

特色水果规模化种植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寿宁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殷切嘱托。寿宁县立足生态环境优良、土地富含硒锌、林地资源丰富等特点,以党建为引领,科技为助力,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硒锌康养旅游、高山茶叶、优质水果、食用菌、林下经济等“1+4”生态特色产业,推出高山茶、猕猴桃、高山葡萄、红美人、脐橙、香菇、中草药等一批叫得响的优势特色产品,打造硒锌名优品牌,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让群众致富路走得更宽。

政策给力特色产业异彩纷呈 

7月28日,寿宁县“一镇一工厂+一户一车间”有机珍稀食用菌现代工厂化周年生产基地开工仪式分别在寿宁县南阳镇坝头村、大安乡水洋村、下党乡下党村同时举行。三个村的基地总占地面积61.2亩,拟投资5300万元,建设有机银耳、茶树菇(综合)标准生产车间136间,以及烘干车间、冷库车间、有机即食燕耳初加工生产车间等,达产年产量鲜菇2150吨,年产值3830万元。

村民在采摘香菇 吴苏梅 摄

食用菌产业重现辉煌,这是寿宁县委、县政府为壮大村财促进群众增收,与福建菌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了共同投资发展有机食用菌全产业链协议的成果。该项目采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合作模式,让产品有销路、企业有效益、农户有收益,实现三方共赢,促进食用菌产业集群高效发展。

寿宁县是闽东食用菌产业的发源地,素有“中国花菇之乡”之称,当年有着“半县花菇半县茶”的美誉。上世纪90年代以来,花菇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后因市场、资源、技术外流等原因,花菇作为支柱产业退出历史舞台。

2019年,亭溪村返乡青年叶荣美创办农业合作社,采取“工厂代加工菌棒+农户分户管理”发展模式,建起标准化栽培代料食用菌示范基地,随后带动清源、下党、南阳等周边村民发展代料花菇360多万筒。全县花菇每年增幅均达到100万袋以上。

2020年,叶荣美的合作社订单化销售菇筒330万筒,鲜菇产量250万公斤,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不仅如此,该合作社还发展三叶青、猕猴桃、硒锌葡萄等特色水果,开发硒锌农产品20多种,带动上百名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去年以来,寿宁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寿宁县食用菌产业试点工作方案》,组建食用菌产业专班,引进龙头企业建设食用菌标准化工厂和栽培基地,着力打造“一乡镇一基地、一村一工厂、一户一车间”产业格局,并创新推出食用菌专项贷款、香菇种植保险等多项政策,有效降低食用菌种植风险,增加菇农经济效益,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政策给力,产业兴旺,村民致富。亭溪村村民金雄德在食用菌合作社上班,每个月收入6000多元。“随着菌菇销量一年比一年好,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好,有盼头了。”金雄德说。

靠山吃山谋振兴。寿宁县因地制宜,做强做大硒锌康养旅游和高山茶叶、优质水果、食用菌、林下经济等“1+4”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一产业一专班”,出台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奖补办法,设立总额度6亿元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扶持基金,规划建设“三茶”融合产业园、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强化硒锌科技赋能和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县已建成百亩以上特色种植示范基地21个,累计发展茶叶16.18万亩、水果4.21万亩、食用菌800万袋、林下种养基地3000多亩,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党建引领党员助推产业振兴 

“夏季要注意保持果园供水,施肥时要采用‘多元素肥+复合肥’,果实才能长得更壮实……”8月1日,在寿宁县武曲镇承天村60多岁的脱贫户林桂生的果园里,村党支部书记范学强正指导林桂生“红美人”管护要领。

林桂生种植了3亩多“红美人”柑橘。“今年,‘红美人’亩产果能达到500公斤至1000公斤,按照去年市场价1公斤20元算,一亩的收入就能达到3万元。”林桂生笑着说。

林桂生的致富,得益于范学强的示范引领和“手牵手”帮扶。承天村是传统茶产业村,但由于茶叶品种老化,群众增收困难。

几年前,作为党支部书记的范学强先行下水寻找致富项目。他试种了收益高的果树和新品种茶叶。此后,他又牵头98户群众成立合作社开垦荒山种植收益高的“红美人”柑橘1500多亩,引领村民改植金牡丹等新品种茶叶800多亩。依托先行者成功经验,他不仅在技术上手把手传授村民种植技术,还在销路上帮助打通重要堵点,借助“下乡的味道”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平台,建立电商直播平台,实现“好橘卖全国”。

“只要党员带头带一带、扶一扶,就能帮助大家走上致富发展之路。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范学强说。

寿宁县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党员“三个带头”(带头提高能力素质、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带头联户帮扶带富)行动,通过党支部领办农业合作社、实施“党员帮带工程”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寿宁县还建立“导师帮带制”和“1+N”党员帮扶网,对网格内“共产党员户”全部挂牌,并由党员干部、党员能人等与脱贫不稳定对象结对帮扶带富,每名党员致富能手至少结对帮扶1户困难群众,以固定务工、参股经营、帮助融资等方式,支持帮带对象发展和生产经营,增加收入,确保“不返贫”“能致富”。

行走各村,富民产业欣欣向荣。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全身心都投入到“让村里产业旺起来,让大伙日子美起来”的奋斗中,争当富民产业推动“先行者”。

目前,全县共有党员致富带富能人1533名,实施党支部牵头、党员领办项目294个,联户帮扶脱贫群众1280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推动乡村群众发展产业共同富裕。2021年至2022年一季度,寿宁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7%、7.8%,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一。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走进大安乡泮洋村绿安农旅融合示范园,见到猕猴桃、花卉大棚配备了全自动喷灌系统、轨道运输线等现代农业设备。

凤阳大力发展锌葡萄产业

该示范园种植了500多亩猕猴桃、非洲菊、高山蔬菜、晚熟葡萄,通过机械化、设施化、集约化经营,激活发展潜能,并灵活多样创造就业岗位,就近吸纳当地农民务工,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高山生态蓝莓园里游客采摘 吴苏梅 摄

“我们以市场为导向,品质为根本。严格按照绿色农业标准种植猕猴桃和蔬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运用人工授粉、生草还田、施放有机肥、保鲜储存技术等‘五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品不愁卖。”示范园负责人周阿平说,大棚种植的猕猴桃比露天种植的产量高10%至20%,甜度高1度。

科技特派员进果园技术指导 吴苏梅 摄

不仅如此,示范园还携手寿宁县农业农村局开展技术提升与运用等合作。“在科技特派员长期指导下,我们掌握了有机种植技术,提高了品质。我们还采用果品赋码,实现一品一码可溯源。”周阿平说,在科学种管的同时,猕猴桃向纵深发展,加工成果酒等产品,提升附加值。

深化技术创新,狠抓提质增效,寿宁迈向现代特色农业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在此基础上,寿宁县创新“活用”科技特派员制度,引领广大科技特派员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把科学技术从书本带到“田埂”,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该县积极探索“党建+科技特派员”模式,将41名党员科技特派员纳入党组织管理,成立科技特派员临时党支部,下设茶叶、粮食、果蔬、林下经济、畜牧水产、经济及乡村服务等6个党小组,实行党员分片、挂村、连户“一对一”服务,开展各类为民服务2100多人次。

开设“田间学校”培育“土专家” 吴苏梅 摄

设立每季度一期的县级“乡村课堂”,每个乡镇分别创办每月一次的乡村课堂分课堂,邀请省、市、县级农业专家、创业导师和乡土人才、创业带头人等登台讲课、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学校”,面对面、手把手传授技术,为各村培养出一批批种植高手、养殖能人、电商“大咖”等“田秀才”“土专家”。

近年来,寿宁县共建立了5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帮助研发,引进葡萄、红心猕猴桃、红美人等新品种59种,推广新技术45个,引进项目34个,带动全县172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帮扶农户8836人。

山清水秀下党村风光 卓仕尉 摄

科技特派员在指导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从种植生产、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带动推广等方面跟踪服务项目,点对点传授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精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质量提升。同时,依托寿宁县区域性公共品牌“下乡的味道”电商平台和相关企业协会,推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劳务技术等方式加入公司或合作社,让101名科技特派员分别挂钩1个合作社,带动3003户农户。 (图片除署名外由寿宁县融媒体提供)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