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村 “茭”出幸福答卷
2022-08-30   作者:陈细慧 方秋杰   来源:闽南日报

工人们忙着分拣、捆扎茭白

  夏秋交替之际,在漳州高新区颜厝镇巧山村连片的茭白田,微风拂过,茭浪翻滚,似一汪绿水碧波荡漾。巧山村的村民挽着裤脚,穿梭其间,忙着将成熟的茭白收割、装框。不一会儿,田埂边便铺满一袋袋鲜嫩饱满的茭白。

  茭白是巧山村的主要经济产业,村民种植茭白由来已久。“你看这绿油油的一大片优质、高产茭白,可都是今年巧山村的致富‘宝贝’。”巧山村第一书记郑必武心里装满丰收的喜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村现在种植茭白500亩,每斤茭白2元多,每亩产量可达5000斤至6000斤,2021年全村茭白产值500余万元。”

  巧山村是革命老区村。全长24.3公里的程溪溪贯穿村子,汇入九龙江。1932年,当中央红军东路军进军漳州,漳州早期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就在下南乡古县(今巧山村)大庵(积苍庙)集会,策划打进漳州城同中央红军会师。此后,程溪溪两岸群众对革命有了更深的了解,为当时打土豪、抗税捐、支持革命等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

  90年过去,程溪溪依旧缓缓流淌,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巧山村的茭白田分布在程溪溪的两岸。“巧山村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茭白生长的最佳场所。巧山种植的茭白品质优良、口感鲜嫩,多年来一直深受市场喜爱。”郑必武介绍,以前村民种水稻,每亩年收入2500元至2800元,种茭白后,每亩实现1万元至1.5万元的收入。

  说到巧山村的茭白,就不得不提到村民郑英建。20世纪90年代,郑英建收购茭白,跨出创业第一步。在他的带领下,巧山村村民开始尝试在水稻田里种茭白,将原本的两季水稻,改为一季水稻、一季茭白交替种植。“一开始在家里设置收购点,一天收一两千斤,晚上再拉到市场去卖。”郑英建说,由于收益明显比水稻好,许多村民尝到甜头,种植茭白的热情高涨。

  2015年前,巧山村普遍种植的是芜锡茭品种,产量少,价格低。郑英建发现这个问题后,改从浙江引进新品种——浙茭1号、浙茭2号,以提高巧山村茭白的市场竞争力。不光如此,在村里的推动之下,郑英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和村民抱团发展,巧山村的茭白产业快速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

  近年来,颜厝镇围绕“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清新富美巧山”目标,投入2000万元建设程溪溪安全生态水系,这给巧山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过程中,巧山村荣获“省级园林式村庄”“省级文明村”“漳州市绿盈乡村”等荣誉称号。

  茭白田水质变好了,茭白品质也进一步提升,巧山茭白的品牌越叫越响。

  郑英建成立了漳州市毅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在全国范围与多个农民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上半年主要收购巧山村及周边的茭白,下半年以收购浙江、江苏、云南、安徽、贵州、四川的茭白为主。”郑英建说,如今他的公司一年四季不停歇,全年收购并加工茭白1万吨左右,营业额超5000万元。

  喜悦的不只是茭白种植户和客商,还有当地的务工村民。得益于巧山村茭白产业的发展,高峰时期,公司雇佣工人达到100多个。来自龙岩的陈杵招22岁嫁到巧山村,如今已在郑英建的茭白粗加工基地务工30年。“茭白丰收了,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尤其在家门口打工,方便照顾家人,对我们来说真的很好。”陈杵招开心得合不拢嘴。

  2020年,巧山村与郑英建共建600平方米的茭白产业基地。如今,工人们正忙着将一车车收购来的茭白进行剥壳、分拣、捆扎、装袋。简单加工包装后的巧山村茭白将转到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再走出国门出口到印尼、荷兰、新加坡、美国、泰国、阿联酋等。“让世界都吃到我们家乡的茭白。”郑英建骄傲地说。

  产业发展壮大,环境持续改善,实现蜕变的巧山村,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接下来,巧山村还将拓展茭白的电商销售渠道,与京东、美团、橙心优选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对接合作,打造茭白“农业基地—电商超市—消费者”的直供直销基地。挂钩巧山村的颜厝镇副镇长邹紫琼说,下一步还将整治茭白田地及周边环境,申报高标准农田,打造田园综合体,推动网红打卡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