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刚过,“闷”秋袭来。中秋佳节,漫步宁德周宁大街小巷,桂花飘香、凉风习习,好不惬意。云端仙境周宁不愧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夏都”“天然空调城”。
华灯初上,清风送凉。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的鲤鱼溪畔,人潮如织。玄幻的水幕电影,绚丽多彩的灯光秀,八百年来“人鱼同乐”的护鱼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聚集周宁,休闲观光、避暑乘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周宁山水让慕名而来“清凉一夏”的游客流连忘返……
昨晚,带着妻儿自驾来到鲤鱼溪的宁德城区游客林建宇告诉记者:“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真是个避暑胜地!”
今年入夏以来,高温天气持续,周宁休闲旅游一直火爆。鲤鱼溪景区每天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苏家山、陈峭、石门山等美丽乡村每天都会遇到人潮高峰。
云端周宁,风光秀美。该县森林覆盖面积达72.9%,平均海拔800米,盛夏日均气温仅24℃。境内山谷相间,昼夜温差大,早晚时分极易形成云雾景观。登高远眺,或见山吐红日,云蒸霞蔚,金光万丈;或见云雾聚散,玉带缠山,缥缈梦幻,宛如云端仙境。
周宁县党委、政府立足绿水青山,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靠山吃山唱山歌,把“凉”气候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转化为休闲避暑、冷凉花卉、高山晚熟水果、林下经济等“热”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清凉一夏人气旺
“我白天都没开空调,晚上更凉,有时还要盖被子。”住在周宁县仙风山庄民宿的福州市民王艺说。今年夏秋福州特别热,在许多朋友推荐下,8月中旬她选择到周宁县纳凉避暑。
依托山区得天独厚的“凉气候”,周宁县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从完善乡村路网、景区设施、精品民宿等入手,健全旅游要素,打造网红点,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域乡村旅游格局,将山区偏远的地域劣势转变为“周宁凉”的旅游产业优势。
思路决定出路。如今,鲤鱼溪旅游持续红火,李墩镇际头村、泗桥乡溪口村等美丽乡村冰凉消暑漂流项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仙风山、陈峭等景区露营、观赏云海日出的“拍客”更是络绎不绝……
休闲避暑的产业旺了起来,夜经济、“后备箱”经济火了,民宿业、服务业也随之稳步发展。
“暑假在鲤鱼溪摆摊卖冰粉,一个晚上可以净赚200多元。”假期兼职的大学生李婷婷说。
“从5月份开始,18个房间几乎天天爆满,福州、厦门等地的客人特别多,最长的住了2个多月。”仙风山庄民宿负责人张楚斌介绍说。因为看准周宁避暑招牌,借助鲤鱼溪、仙风山景区“溢出效应”,去年,他将自家民房改造成欧式田园风民宿,今年就有了很好的收益。下一步,张楚斌计划与邻居们合作,把民宿扩大到40间,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在周宁县,像张楚斌一样经营乡村旅馆的村民遍布全县各乡镇。村民们通过销售“爽爽凉风”,做起了山区独特的避暑“凉”生意,既满足了游客避暑需求,又拥有了一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金钥匙”。据悉,今年第二季度周宁县旅游人数达83.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6亿元。
冷凉花卉产业兴
周宁的“凉”,不仅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冷凉型花卉产业。
近段时间,浦源镇盛周花卉基地的花农们忙着打包多头小菊,销往福州、广州等地。
多头小菊属于冷凉型花卉,喜凉耐寒,在周宁春季可以晚一个月、秋季早一个月出花,扭转了低海拔地区5月至11月供花少的局面,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这里种植的多头小菊,花色更亮、花瓣更厚实、香气更足,花茎、着花繁密度等都优于其他产区,投放市场自然供不应求。
周宁冷凉的高山立体小气候,非常适宜各类花卉“越冬度夏”。该县因地制宜,先后引进无锡向山兰园、盛周花卉、三杉科技等13家花卉企业,培育大花蕙兰、香水百合、多肉等10多枚花卉“金种子”。目前,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00多亩,年产值1.25亿元,带动40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当前,周宁正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高山冷凉花卉强县,力争至2025年建成高山花卉特色小镇或花卉产业集中区两个,花卉种植面积达6000亩,全产业链产值达6亿元以上。”周宁县政协副主席、花卉产业领导小组组长陈源清说。
周宁县将因势利导,结合各乡镇申创国家A级旅游景区、金牌旅游村等工作,以“绣花功夫”全域布局花卉旅游产业,串联“花鲤小镇”“百亩荷塘”“油菜花海”“杜鹃花海”等热门花旅目的地,用更多鲜花装扮城乡风景线,打造四季皆春、处处皆景,春夏秋冬皆可“观花海、逛花市、赏花艺、过花节”的“花园城市”。
晚熟佳果万家宠
葡萄丰收时,香甜惠万家。连日来,纯池镇纯池村的淳兴合作社葡萄基地员工,夜间忙着采摘葡萄,次日清晨忙着将葡萄发往浙江、广东等地销售。
该合作社负责人徐守臻介绍说,基地已发展高山晚熟葡萄500亩,惠及社员105人,并带动全村发展葡萄近800亩。
“纯池镇地处高山,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气候温凉,成就了‘真晚熟、自然甜’的高山晚熟葡萄,加上科学的种植管理,让这里的高山晚熟葡萄果穗大、品质好、耐储藏,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辖区18个行政村中已有14个村发展葡萄产业,种植面积近万亩,产品广销江、浙、沪、广等地,年产值近1亿元。”纯池镇党委书记陈先景介绍。
晚熟葡萄仅是周宁众多高山高优水果的一种。目前,全县共种植阳光玫瑰、芙蓉李、水蜜桃、猕猴桃等水果面积达1.64万亩。
为了鼓励和帮助更多的果农发展高山高优水果,周宁县全面推广“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协会指导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农户,并发挥各级科技特派员作用,提高果农种植规范化水平,推动精品水果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增产业效益。
林下经济热潮涌
走进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一路林荫一路花。林下黄精、芍药长势正旺,林间可见蜜蜂忙碌的身影。
上世纪80年代,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包山造林1200亩,带领全村掀起造林热潮,为后洋村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林业资源打下坚实基础。如今,全村拥有林木8500多亩,碳汇交易正成为林农的改革红利。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周宁县充分发挥山地林业资源优势,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示范,在产业结构上结合冷凉气候,推进“林、茶、果、药”结合,在林地利用上实行“套种、放养”结合,逐步建成“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现代山地综合开发乡村旅游基地和“绿色生态+”的复合型田园综合体。目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发展金线莲、草珊瑚等林下种植100余亩;引进和谐牧业养殖奶牛980头;引进龙湖山庄项目,配套建设后洋村林场观光步道、展示厅、休憩亭等旅游基础设施,并鼓励发展民宿、农家乐,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后洋村村民黄传融依托黄振芳“家庭林场”,套种黄精等中草药,套养蜜蜂210箱,实现年总收入5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20多人就业增收。
据介绍,周宁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共培育黄振芳式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0多家,总产值超过3亿元,带动近万人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山区优势,继续深入践行‘三库+碳库’理念,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好、产业兴的动能转换之路,让生态红利更好地惠及千家万户。”周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仙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