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在“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殿下村,原支书巫汉守和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建漫步在一片茂林修竹之间,他们脚下的这片山林,是“殿下村党支部林”。而这“支部林”的故事,要从今年1月说起。
彼时,村里有80亩承包给个人的山场租约到期,回收后,村党支部以“六要”群众工作法为指导,针对山场的后续管理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多次召开会议深入探讨研究,最终决定由村集体进行集体资源“回收”,村党支部统一管理并挂牌“殿下村党支部林”,通过种植杉树及绿化树等统一培育为经济林。“有了党支部的引领,既能减少村民矛盾,降低培育开支,还能增加村财收益。”张培建说,将来,“支部林”的收益,将用来完善村里基础设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殿下村一隅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培建是个能干的人,当初把他找回来,找对人了!”这是老支书巫汉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老了,干不了什么大事,村子要发展,得找能人来带头!”早在2012年,巫汉守就动了“找帮手”的心思,并将目标瞄准当时在外经商的张培建。在老支书和村民们的殷殷期盼中,2018年,张培建回到村里竞选村主任,并“一肩挑”担起引领乡村发展的重任。
面对一个资源有限、村财有限、劳动力有限的小村庄,张培建深知,只有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水稻、油茶是村里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过去都靠老经验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效益也就不高。”张培建说,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小组长会议等讨论决定,由村党支部牵头,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盘活稻田、茶山及撂荒地,让农民入股参与种植、管理。“当时,村集体集中流转了3380亩土地,转租给村里的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入股占比10%,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张培建说,目前,村里的1500多亩优质大米,年产值约300余万元,油茶产值可达100多万元。“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就业机会也就多了。”张培建说,每年,各合作社支付村民工资总额约200余万元。“没想到我都74岁了,还能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打工,每年能赚两三万元。”村民吴云松高兴地说。
殿下村在村党支部引领下盘活稻田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党支部牵头发展产业,形成了“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雏形,为了让产业行稳致远,今年,殿下村党支部发起成立浦城县洋墩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资源再次进行优化重组。“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村两委进入理事会和监事会,村集体以村经济联合社入社,村集体以土地、资金或其他固定资产入股,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富岭镇组织委员、东乡联村党总支书记黄爱介绍,目前,殿下村已有21名党员,32名村民自愿加入到该合作社中。
插上党旗的“支部林”,新枝新叶添新绿,支部领办合作社,更是跃上层楼满目新。为进一步发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头雁效应”和“帮带作用”,富岭镇党委在乡村振兴示范带上实施“跨村联建”党建新机制,将殿下村同周边的瑞安村、小密村、东元村四个村整合成立东乡联村党总支,积极探索“组织联建凝聚合力促提升、产业联营整合优势促发展、制度联抓共同划策促创新、民生联动互融互通促服务、乡风联治协同活动促治理”的“五联五促”党建新机制,聚焦解决乡村规模小、空心化、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据介绍,联建村将以稻产业为核心,依托位于殿下村的浦城县稻产业展示馆,在殿下村和瑞安村打造精品粮食产业区和千亩水稻制种、种植示范区,并借助殿下村柑橘园科特派种植示范片、闽台经济合作产业园等,发展“观光+采摘”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的联动格局,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